目前,国内已建成近200家球场,而且还将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而在消费人数来看,中国高尔夫消费人群已达100万人,年增长比例达30%。短短20年时间,中国高尔夫球场建设可以说取得了“辉煌成果”。但是,在高尔夫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发展较硬件设施严重滞后。 据统计,国内目前以培养高等管理人才为主的高尔夫相关学院、机构已有10家。走在最前面的当然应该是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该学院成立于1997年,目前已培养了近150名毕业生在高尔夫相关领域任职,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凭借其在旅游管理方面厚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和特殊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也于2003年开设了旅游管理(高尔夫与休闲管理)专业,在高尔夫管理人才教育的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复旦大学高尔夫专业经济管理人才委培班也开始招生。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院校也开展了高尔夫专项班。 面对现在表面如此繁荣的高尔夫教育,我们不妨回过头来认识一下过去中国高尔夫教育的发展情况。 作为高尔夫教育领头羊的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其7年的办学道路深刻反映了我国高尔夫高等教育的路子: 前期办学层次较低 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开办之初招收的是专科生,所有毕业生均为专科毕业。2001年秋才开始招收本科生。专科毕业生由于理论基础的薄弱,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水平较低,无法满足高尔夫球会的现实要求。 外界不理解,社会支持少 深大高尔夫学院的开办虽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和深圳市高尔夫球协会和各大球会的鼎立支持与协助,但在学校内部和社会公众间并没有得到热烈的呼应,大多数都存在疑虑甚至是反对。深大高尔夫学院第一年仅招收了28位学生。 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办学经验 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现在的主力教师吴亚初副教授在接受《高尔夫周刊》采访时说:“原先我学的是体育专业中的篮球专项,……在1997年之前,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高尔夫。” 高尔夫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实体,在国内教育界基本无人涉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而面对现实中的中国高尔夫,其教育的发展方向、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整个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方法都无前车之鉴,必须自己摸着石子过河。甚至连可以借鉴的国外经验都极为有限,由于西方高尔夫发展历史悠久,人们对高尔夫已习以为常,专门的高尔夫教育机构相对就少了。比如法国,他们就没有一所高尔夫学院,自然也没有适合于中国学生使用的教材可以借鉴。 学科笼统、缺乏实践 过多关注球场管理(即所谓的高尔夫管理),培养方式笼统,希望培养一个多面手,而往往使得各细分项目都不精长。比如,专门对草坪管理的研究、对会所管理的研究、对会籍销售的研究等并没有细分,由于研究过泛,而无法在某一方面成为专长,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无法适应高尔夫行业逐渐细化的高尔夫人才需求。缺乏实践同时也是学院教育的一个弊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没有结合实际,也无法完全理解理论知识的运用,而高尔夫作为一项运动,本身需要亲身参与,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管理工作。缺乏实践也无法造就出出色的管理人才。 而对于其他一些机构,如高尔夫球协会及球会本身对高尔夫人才的培养,同样存在着困难,并走过许多的弯路。 1985年,体总局选拔的一批赴日学习高尔夫的学生基本都是由于机缘巧合才去的日本,而本身对高尔夫一窍不通。虽然20年的发展使这种状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毕竟由于时间太短,还无法全面满足高尔夫球会及其他相关行业对本土管理人员的需求。 高尔夫球会及高尔夫练习场都不乏以教球技为主成立的一些高尔夫训练机构,以及平时对球会员工的培训等,都可以说是一种形式的高尔夫教育,但由于球会与大专院校的脱节,无法依托于强大的理论研究基础,仍无法培养出合适的球场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 中国高尔夫20年的发展历程和高尔夫高等教育7年(以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创立算起)的发展,让中国高尔夫教育走出了一条路子。可以预见,在往后不长的时间里,中国高尔夫相关行业将丞需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这有待于政府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以及各企业与高校的通力合作。中高协已经认识到人才培养滞后的严重性,业界也在呼吁加强高尔夫管理人才的培养。 我们已经可以听到一些乐观的声音: 中高协拟建立教育委员会 鉴于整合国内高尔夫人才资源、整合某些学院在高尔夫方面的理论研究优势以及球会和其他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这个目的,中高协将在近期建立教育委员会,而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也正在协助此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