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尔夫发展不足30年,一切都在摸索中成长。中国高尔夫的管理者一样在摸索与探索中成长,接下来,我们通过深圳《高尔夫周刊》发表的文章“管理中8大看似光荣的错误”,来取长补短,获取管理经验,在高尔夫经营管理中避开可能出现的错误。如下是全文:
犯错误很光荣吗?当然不。但如果错误披上了崇高的外衣,错误的本质就会被掩盖,犯错者反而觉得很崇高,不禁洋洋自得,其他人也极易被这些高尚的
错误所忽悠,盲目地随从,这就是光荣的错误。但为什么有那么多光荣的错误?追根到底就是我们心中的崇高情绪在作怪,总想占领道德的制高点。于是,“言义”
比“言利”崇高,理想比现实崇高,创新比模仿崇高,敬业比效率崇高,超人性比人性崇高。当这些错误绑架着崇高的价值观,营销管理的基本逻辑已经居于次要地
位,从而导致管理者经常犯,甚至用其来作为管理公司的方法与准则。那么,面对这些挟崇高名义之下的“光荣错误”以及不合逻辑的习惯行为,我们是否有反传统
的勇气?是否有坚定打破传统思维的毅力?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2500年前,当时的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能把沦落到国外做奴隶的国人赎回来,可以从国库获得补偿。子贡赎了人,却不愿意领
补偿金。做好事不取报酬,这难道不够崇高吗?子贡认为自己做了件大好事,等着老师的表扬。然而,圣人就是圣人。孔子剥下了子贡崇高的外衣,直击问题的本
质:子贡实际上在帮倒忙,恰恰无助于鲁国法律的实现。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国民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赎金可补偿)。可子贡拔高了此事的道德标准,
谁赎回同胞后再去领补偿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以后谁还愿意去赎?在营销管理领域,类似“子贡赎人”这样的光荣错误比比皆是,许多人还以此为傲。
误区一:高标准,严要求
“高标准”还要“严要求”,这难道不够崇高吗?但现实的逻辑是“低标准”更容易做到“严要求”,但崇高的价值观需要“高标准”,于是,“高标
准,严要求”更容易获得喝彩,但由于“高标准”无法达到,不能落地执行,最终导致的结果通常只能是“不要求”或“低要求”。无论是“高标准”还是“低标
准”,“严要求”是必不可少的。1984年,张瑞敏刚到海尔上任时,立即规定“不准随地大小便”,这对于当时在海尔工作的人们来说,这个标准真够低的,但
这是符合当时管理混乱的现状。而且正是从这样的“低标准,严要求”做起,海尔才达到了现在的“高标准,严要求”。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在于标准定得有多高,
而在于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标准,并严格要求。
古语云“海不舍小,故能成其大,山不舍土石,故能成其高”,因此任何一件小事都不能言其小,也不能厌其微。作为管理者就应该提倡员工从小事做
起,低标准开始,并且尽力去做,用心去做,力争把每一件小事做到位、做好、做精致。如:把仪表整理好,这是对他人的尊重;把手头的本职工作做好,这是对公
司的尊重。因此,做到位、做好,而不能马虎、粗心大意、应付了事,这是每一个员工最起码的工作准则,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每一件事都是成功的。
因此,“低标准,严要求”做到了,自然会进化到“中标准,严要求”乃至“高标准,严要求”。
误区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老板讲这句话,一定很自豪,等着众人的赞誉。然而,这句农业社会的用人观是不适合现代商业社会的。现代人活动半径很大,人口流动频繁,社会身份
变换速度快。真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结果可能是无人可用,或只有亲信可用。“用人要疑,疑人可用”才是现代社会的用人观,它通过制度、制衡、监督、
控制,避免“好人”经不住诱惑而犯错误,让“坏人”找不到犯错的机会而成为“好人”。就如楚汉之争时,刘邦对韩信的忠诚是有一定疑心的,但他能从大局出
发,重用韩信,为成就其霸业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时,曹操对魏延也是心存疑虑,而且疑心还不小。既然怀疑,为什么还要用他?曹操说:“取其勇敢”。“用人
不疑”的往往是小老板,最终无人可用;奉行“疑人可用”的往往是大老板,因为“疑人可用”,所以人才很多。
古语说人性无常。的确,人的能力、素质、德行、欲望等会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变化,高低易位、好坏互转是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对人性的弱点保持警
惕是必要的,用人要疑,是合理降低用人风险。况且,疑人是主观的意识,人才则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稍有怀疑就弃之不用,可用之才便会大为减少。与那些“久经
沙场”的老员工相比,大多数年轻员工因阅历、资历、经验等方面的欠缺,其领导能力、工作方法等不少地方可能还不足以让人放心,但如果套上“疑人不用”的教
条,可能就封死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通道。主张疑人可用,就是既不回避人才局部的暗点,更要注意发现其可用之处以及塑造人才的亮点。作为公司管理者,切忌
因噎而废食。
“用人要疑”是防微杜渐之举。这里的“疑”,不是通常所理解的盯梢、暗查、跟踪,而是针对单位、岗位的特点,对环境的变化以及相关征兆保持注
意,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有针对性进行防控与约束。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对人才的一种保护。而“用人不疑”弄不好会造成放任,导致公司权力的滥用、误用、
错用和私用,这才是对人才的不负责任。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由于对驻新加坡的尼克·里森“用人不疑”,对他几年来一直做假账隐瞒亏损的行为毫
无提防,最终因经营失误造成8.27亿英镑的巨额损失,从而把巴林银行推上了死亡之路,导致有200年历史的老牌银行破产。作为尼克·里森的顶头上司,彼
得·诺里斯说:“我认为可以从中吸取很多教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要想当然认为所有的员工都是正直、诚实的,这就是人类本性的可悲之处。多年来,巴林银行
一直认为雇佣的员工都是值得信赖的,都信奉巴林银行的企业文化,都将公司的利益时刻放在心中。而在里森事件中,我们发现他在巴林银行服务期间一直是不诚实
的。所有金融机构的管理层都应该从里森事件中吸取教训,意识到用人的风险所在。巴林银行存在着内部管理机制的诸多不足,一直没有及时发现里森的犯罪行为,
而当发现时却为时已晚。所以,我认为教训是应该随时保持极高的警惕性。”因此,疑并不等于不相信人,客观的、相对的疑,恰恰是最现实的信任。
误区三: 左膀右臂、不可缺少的人
随着企业自身快速的成长,加上领导比较重视员工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一些公司内部会出现高素质的人才,他们是公司的“左膀右臂”或“不可或缺的
人”。但这通常又意味着组织的缺陷。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只要听到谁是“少不了的人”,一定会及时将其调离。站在个人角度看,“少不了的人”
确实是荣誉;而站在组织角度看,“少不了的人”恰恰反映了组织上存在问题。调离“少不了的人”,就是为了避免个人弥补组织的缺陷,从而强化组织功能。所
以,大凡卓越的企业家,大都不会重用一个能人,而是两个或更多,再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人才制度,孵化出更多的能人。对于人才的运用,也是因势导之,取其长
而控其短。
一个企业的员工有号召力、凝聚力,敢冒风险、大胆决策,凭着过人天赋和个人魅力引领企业绕过险滩暗礁、创造辉煌业绩,迈向成功荣耀彼岸,自是好
事。但能人的个人自觉性值得企业领导深思,否则能人也会变成“硕鼠”,而且他们也不能代替科学规范的制度设计,成功的个案不能否定规律的普遍性,还要用优
秀的制度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能人。因为能人带给企业、单位的繁荣是一时的,而不断培养出能人的制度才是持续发展的根本。唯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执行到位,
才能减少“三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潜在风险。
IBM在1990—1993年累计亏损168亿美元,但到今天IBM依然是消费者心中的蓝色巨人,消费者也没有怀疑过他会倒下;摩托罗拉从
2000年开始出现71年来历史上的首次亏损,累计亏损40亿美元,即便如此消费者仍不怀疑会歇业;即便是某一个能人或某一块业务出问题了,公司的组织能
力与文化并没有由此衰落,这就是世界那么优秀公司即便业绩有问题或者是核心人物的离开,也很难倒下的原因。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基本制度已经构筑完毕,并且
表现出强大的不依赖任何人的制度执行力,始终贯彻“制度第一,能人第二”的理念。
误区四: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在当今这个社会,人才的确很重要,但为什么那么多从优秀企业挖来的人才最后一事无成,变成了“废才”?人才固然重要,但人才表演的舞台更重要。
没有舞台,人才就不能成为人才。微软在中国招聘的员工是人才,难道进入微软之前就不是人才吗?微软的舞台成就了所谓的人才,而不是相反。优秀企业之所以有
人才,是因为他们有人才培养体制,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管理力量。
管理者首先要学会用人的艺术,其实也就是如何合理用好人的学问,如何发掘人的潜能的学问,只有充分保障人才的利益,并给他们够好够大的平台,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从而决胜千里。
有个这样的故事:一天,刘邦宴请群臣。在宴会上,刘邦非常高兴,他问群臣:“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而项羽那么多军队却失去天下吗?”
后来,刘邦这样说道:“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之所以能夺取天下,主要是因为我善于用人。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
抚百姓,做好军队的后勤供应工作,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人中之杰,我能很好地使用他们,给他们发挥自己特长
的平台,而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我能夺取天下,而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啊。”
高薪聘请了人才,是需要他发挥才干为自己效力的。如果因为对人才有猜疑心,就不给人才合理的平台去施展,那人才必会成朽木。对人才的发展束缚太多,必然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产生不满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对于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损失。
误区五:招人首先要招贤
很多企业的招聘,就算是一个普通的营销岗位,也设定了很多限定条件,专业、学历、工作经历、年龄、性别等。为什么?因为他们是按某个最优秀的营
销人才的模板设计的。于是,这个岗位成为“不可能岗位”、“坑人的岗位”,因为符合这个岗位的人不愿来应聘,来应聘的多数不符合这个标准。最终的结局是企
业不得不降低标准,或者是根本就招不到人。
彼得·德鲁克提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设计原则,“一个职位,如果先后由两人或三人担任都失败了,就能肯定这是个常人无法胜任的职位,必须重新
设计。有些岗位之所以无人胜任,是因为把岗位设计得只有上帝才能胜任。”按照德鲁克的观点来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很多企业在方向上就已经错了。招聘员工
的要求越高,管理者表面上看是在示强,实则是在示弱,因为这就告诉竞争对手,你的公司缺乏人才。因此,员工不能胜任有两种改进的途径:第一,培训员工,让
员工不断的改进,多数企业都是这样做的,但这是很困难的;第二,管理改进,重新设计岗位,让普通人也能胜任,事实也证明这比改进员工要更有效。
误区六:执行力为王
执行力的流行,隐含的基本逻辑是:员工没有执行力,所以业绩上不去。可是道德上像雷锋一样、能力上像上尉“罗文”一样的下属,到哪里去找?找不到足够强执行力的人又怎么办?正常,这类人群本来就是稀缺资源。
管理的前提应该是:在道德上把员工想象为“自私自利”的普通人——这是人的本性;在能力上把员工想象为平凡的人——普通岗位留不住高水平的人。
在此前提之下,企业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让员工的“自私自利”不损害企业和他人的利益,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因此,比执行力更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
力、控制力,而执行力的初衷是让管理变得简单,当执行变得更复杂时,这不符合现代管理的趋势。真正的趋势是组织流程变得越来越简单,一线岗位的执行动作日
益标准化。
此外,很多企业重视个人执行力而忽视组织执行力。很多时候,企业有一群强执行力的人,但为什么企业最终仍然缺乏“执行力”?正因为每个人能力很
强,只希望别人认同自己的想法,执行自己的想法,所以部门协调性差,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没有共同目标,从而丧失集体执行力。正如现在很多球会负
责人与地产负责人都是执行能力强的人,但是不单地产卖不动,球场经营也不容乐观。原因很简单,正由于个人的本位主义,导致整个集团人不和,自然个人执行力
再强也无法带动整个利益链的长期运营。因此,充分发挥出团体力量的前提,要适时组织活动,加强内部员工之间的协作力,增强凝聚力,走出本位主义思维的小圈
子,彼此服务,形成良性循环,获得大圈子。
误区七:创新就是超越
央视曾经举办过一个以“创新前沿”为主题的栏目,主持人提出了与创新有关的30个词汇,其中包括背叛、摒弃、超越、改良、颠覆、发现、妥协、模
仿、实践、学习、整合、执行、不破不立、成功破坏、与众不同等。与会的100多位企业家、经济学家、职业经理人对他们心仪的词汇进行点击。结果,超越、与
众不同、打破框框,分别以60%、40%、40%的点击率成为最受欢迎的词汇。这又是一个光荣的错误。
如果这就是创新,那么,创新就只能是少数技术人员、经理人和“聪明人”的“专利”,普通人从此绝缘。他们说的其实是创造,而不是创新。创新为何
不可以是模仿(创新性模仿)、整合、改良、妥协、尝试?彼得·德鲁克提出创造性模仿以及创新的源泉和流程,认为创新不是“缪斯的宠儿”,而是从概念、制度
和流程角度把创新变成普通人的工作,这样的创新才是最有价值的创新。因此,除了重大的创新,公司的小创新小改革往往不引起人们注意和重视。而实际上,如果
没有普通人的每天创新,没有贴合工作生活的小改小革,就没有多彩多姿的世界。
有一个小故事说,某个国家里有2个木匠,国王别出心裁想知道他们谁的本领更好,就让他们在3天内各做一个老鼠,由其评判看谁做的更像。三天后,
两个木匠把做好的老鼠拿来,国王一看,甲木匠做的老鼠极像,乙木匠做的不像,国王就宣布甲木匠是国家最优秀的木匠。但是,乙木匠不同意,他说,国王啊,判
断老鼠做得像不像,不应该由你来评判,而应该由猫来评判,国王觉得有道理,立即命令放只猫进来。猫一进来,立即去捕捉乙木匠做的那只老鼠,国王只能宣布乙
木匠是国家最优秀的木匠,但是国王不明白猫为什么会扑过去,乙木匠说,我是用鱼骨头做的老鼠,猫一闻到鱼腥味就扑过去了,像不像是其次的。这个小故事告诉
我们,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脱离需要而创新,创新更不能急功近利。
误区八: 最高科技的产品才是最伟大的产品
网上有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产品是什么?而答案不外乎计算机、手机、复印机、航天飞机、互联网……总之,一定是复杂的、高科技
的。其实,这又是一个光荣的错误。伟大的产品不在于是否是高科技,高科技产品不代表就有大市场,而在于它是否给生活带来福祉。比如,拉链带给人们生活的方
便几乎无处不在,它难道不是伟大的产品吗?《财富》杂志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的产品是哪些呢?包括曲别针、拉锁、创可贴、尿不湿、粘贴式便条等等,几乎都
没有什么高科技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