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具商城  高尔夫论坛  高尔夫百科  男士球具  女士球具  左手球具  儿童球具

高尔夫新闻资讯-中国高尔夫业内最好、最专业的高尔夫球具(球杆)信息服务平台!

服务态度好业务水平高的球童标准

时间:2015-08-15 01:19来源:南山小刘 作者:南山小刘 点击:
服务态度好业务水平高的球童标准 ,---真实、简单、温暖的高尔夫家园!


最怕那些财大气粗的客人。难伺候又挑剔,也不太注意高尔夫运动的礼仪。”   ———球童凤燕   [b]心头的委屈最难受[/b]   球童工作既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其中的辛苦和劳累如果没有亲身体会过,外人真的很难想象。不管场上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客人没喊停球童就得跟着,而且还得背上沉重的球包。一场球四五个小时下来,没有一点服务意识是坚持不住的。可是对于大多数球童来说,最令人难以忍受的不是身体上的遭罪,而是心理上的委屈。对客人,他们有太多的话想说。   小徐是一名有着7年工作经验的资深球童,高中毕业当了球童之后便没有转过行。7年多的球童经历,带过各种各样的客人,经历过、听说过的心酸委屈事也不少。“挨骂受气是最经常的事,见得多也便见怪不怪、习惯了”,说起这个问题,她一脸淡然:“有些客人球打得一般,成绩差的时候,总会找借口冲你发泄几句。有些时候明明自己做得很好了,还是会挨骂。”   比起挨打,挨骂还算是比较轻的。小徐有个球童朋友在别的球会工作,据说是某次客人在比输赢时发挥不好落败,输球后,这位客人一肚子气无处可发,居然冲着球童就是两个耳光。“更令人气愤的还在后头,那人打人之后居然甩下几千块钱的小费就走人了!”说到这里,小徐还是一脸的愤懑。   由于球童属于服务行业,因此在入职培训时,不少球会都向员工强调,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如果不是特别过分的客人,球童们一般都只能打掉了牙往肚里咽。“大不了就回休息室,向姐妹们诉苦啊”。“老资格”的球童凤燕有自己调节的一套。不过,说到难伺候的客人,她坦言:“最怕那些财大气粗的客人。难伺候又挑剔,也不太注意 [url=http://www.iask.com/n?k=%B8%DF%B6%FB%B7%F2][color=#000099]高尔夫[/color][/url]运动的礼仪。”   当然,球童与球友之间绝非只有矛盾。“有些客人脾气修养比较好,也会打,这样配合起来大家都愉快,客人打出好球的时候我们都很开心。”凤燕一转刚才沉重的话题,一脸笑意地跟我们分享着作为球童的快乐。做球童的时间长了,经验也随之增长,凤燕说:“对不同的客户类型要懂得变通不同的服务方式。比输赢有比输赢的跟法,玩球有玩球的跟法,只要懂得变通就容易多了。”在众多类型的客人当中,球技不错的客人是球童比较喜欢的群体,用凤燕的话说:“会打的客人更容易服务。他们总是很配合,而且球技有一定水平,礼仪方面也比较注意。跟这种客人的时候我们受到了尊重,往往还能得到不少的小费”。   在如何服务客人的问题上,几乎所有球童都提到一个词———尊重。“很少有媒体的声音来关注我们,是该为我们说说话了。我真的很希望,打高尔夫的客人们都能非常绅士、礼貌地对待每一位球童。”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凤燕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b]态度好+水平高=合格球童[/b]   服务与被服务,永远是一对矛盾体。球童希望顾客能体谅并尊重自己的服务,而在球友们眼中,好球童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态度!在不少新手眼里,球童的态度是放在第一位的。在缺乏经验和技术的新手眼里,驻守球场的球童等于打球时候的拐杖。如果球童耐心地鼓励,并且不时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对新手来说无疑是一大乐事。   对高水平的顾客来说,态度好只是球童必备素质的一部分,水平高是好球童的另一个必备条件。用某位资深球友的话说,有时候球童的话太多“反而觉得烦”。资深球友更需要球童做到的,是熟悉球道,能够准确报出码数;针对球场的各种障碍,为顾客提出击球策略的建议。   在球友眼中,最不爽的莫过于球童戴有色眼镜进行服务。虽然“带着心眼”服务的球童只是少数,但诸如伸手索要小费、故意看错线等行为,着实令球童的形象在球友心里打了折扣。   [b]顶级球童 传奇[/b]   球童的顶峰在哪里?可以看看威廉姆斯,也可以看看爱德华兹。   在伍兹一路披荆斩棘雄霸高尔夫世界的同时,他身边的威廉姆斯也成为聚光灯下的名人。现在每当伍兹夺冠,威廉姆斯也要忙不迭地脱下背心,好让镜头捕捉到他身上赞助商的商标———他是目前唯一有赞助商的球童。新西兰人威廉姆斯早年曾为“大白鲨”诺曼服务,后来伍兹更换球童,在前辈的建议下挑选了威廉姆斯,开始了两人的辉煌征程。根据行规,球童可以分得球员比赛奖金的10%。随着伍兹奖金数额的增长,威廉姆斯的年收入也达到近百万美元,甚至比巡回赛中下游的选手还多。如今的伍兹和威廉姆斯,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宾主关系。在去年英国公开赛夺冠后,刚刚承受了丧父之痛的伍兹哭倒在威廉姆斯肩上,便是两人相互信任的最好证明。虽然今年有消息传出,称伍兹可能考虑更换球童,但两人很快就用并肩作战将这一传闻粉碎。   已经离世的布鲁斯·爱德华兹则是另一位传奇球童。从进入美国职业高尔夫球协会开始,爱德华兹就一直为汤姆·沃特森服务,直到30年后离开人世。在近30年的合作中,沃特森取得了整整50个冠军头衔。直到2003年1月,爱德华兹被确诊患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生命垂危。此时,沃特森挺身而出,承担了搭档大部分的医疗费用。与病魔作战的爱德华兹并未放弃事业,反而在每天吞下过百药片的情况下坚持工作,直到运动神经麻痹坏死至无法拿起球杆。为表彰爱德华兹对高尔夫运动的贡献,评审委员会将2003年的“本·霍根”奖授予了这位球童。2004年美国名人赛第一轮结束时,沃特森身边的观众齐声高喊“布鲁斯”。因为就在开赛前十几分钟,爱德华兹永远离开了人世。 喧闹一时的“大学生应聘做球童”事件使球童这一职业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在不熟悉高尔夫的人眼里,球童只是一个帮球员捡捡球、拉拉行李的角色。实际上,球童这一职业远没有一般人以为的低级。张连伟就曾经说过,球童才是高尔夫球场上的实际控制者。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误解甚至偏见,让不少球童产生了自卑感,也因此对球童这个职业和它的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  [b] 明日之星职业选手或教练[/b]   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参加各大比赛,赢得媒体的聚光灯……成为职业选手是每一个球童的梦想,而 [url=http://www.iask.com/n?k=%B8%DF%B6%FB%B7%F2][color=#000099]高尔夫[/color][/url]球界也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中国高尔夫第一人”张连伟便出身于球童。   1985年,张连伟离开体校,转业成了一名球童。得到了俱乐部经理的赏识,更重要的是凭借对高尔夫的热爱以及自身的刻苦与坚持,半路出家的他成为了中国高尔夫的传奇。而在国外,阿根廷人卡布雷拉更是从“赤脚球童”一步一步地迈向美国公开赛的冠军。一长串闪亮的名字表明,球童变成球员,并不是一个遥远得不可触及的梦。   然而,先不论过去三年只有一人通过了中高协的职业考试,国内真正可以单靠比赛实现衣食无忧的也只有金字塔尖的少数。虽然不能人人成为张连伟,但成为一名高尔夫教练,却是一个可行的梦想。现在中国的高尔夫教练99%是球童出身的,而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教练费用。目前高尔夫教练每小时的收费从150元至300元不等,相对于职业选手,教练反而是一条更加切实可行的路。 [b]  幕后推手 高尔夫管理人员[/b]   从球童转变成教练甚至职业选手,天赋毕竟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要成为俱乐部的重点培养对象,身体条件和球技同样必不可少。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有多年经验的球童告诉记者,很多人一旦当过球童,就再也离不开高尔夫这个行业了。 但是,球童一般都是年青人,对体力有一定的要求,不可能干一辈子。当不能成为教练或者职业选手的时候,高尔夫管理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发展方向。   以小温为例,他于1995年开始做球童,如今已经是某高尔夫俱乐部的运作部副经理了。从初级球童,到巡场,到出发台,最后到管理人员,小温走的便是一条从球童向管理转型的道路。当前中国的高尔夫发展缺乏中高端的管理人才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球童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小温说,首先要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清晰的认识,应该不断地进修, 特别是管理方面的知识,这对于个人将来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帮助。   [b]中途转行圈内圈外都有路[/b]   早些年入行的“老”球童都对记者叹道,如今新入行的人不论是初衷还是心态与几年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赚快钱成了不少人加入这一行业的目的。中途退出培训的事情时有所闻,而即使通过培训成为正式球童的,也有人因为忍受不了炽热的阳光而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球童就是一项刻苦耐劳的工作”,他们异口同声地对记者说。   除了以上的情况外,也有人在与小白球朝夕相对多年之后选择了离开。有人选择成家立室,也有人巧妙地利用球童时候积累的人际关系,从事与高尔夫用品有关行业。其实绿茵场外,还有很广阔的职业天地。   [b]记者手记[/b]   为了这个专题的采访,记者断断续续地在多家球会跑了近一个月的腿。在这个月里,球童给笔者留下的最深印象,不是他们的苦和累,而是他们的笑。  面对种种快乐与不快,大多球童脸上都是淡淡的笑容。问其原因,“习惯了”是其中之一,但更多的回答是“让客人快乐,自己也会快乐”。最快乐的笑可能是凤燕的。坐在球场边的长凳上,我们涉及的话题是沉重的未来,还有那极少数找到金龟婿的女球童。凤燕一边说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会砸中自己,一边捂着嘴偷偷地笑:“难道做球童就不能找到男朋友吗?”那神态,就是一个邻家的小姑娘,幸福而羞涩。   也许在不少人眼里,他们只是“背包的”。殊不知你在桥上看风景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别人的风景。球童们的世界和我们别无二致,球童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尊严。当球友您看到那些年纪可以当你弟妹甚至儿女的球童时,多给一个笑脸又何妨呢?     ★目前数据 对球童有利   目前全中国有两万多名球童,而据中高协统计,至少有20至30万的中国人经常打高尔夫球,加上不定期打球的人,从事高尔夫运动的中国人至少有100万。由于缺口较大,中国球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是“抢手货”。   ★对比国外 前景有点悬   在国内,高尔夫运动堪称“朝阳运动”,因为才刚刚起步。不过,在国外高尔夫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球童的未来却被打上一个大问号。   球童发展的头号大敌,要算球车。据统计,目前美国只有10%的球场提供球童服务。在更多球场,价格低廉而且自主性更强的球车已逐步取代了球童背包的任务。类似的情况,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等高尔夫发达国家也不罕见。因此在欧美等国,球童的未来也被画上问号。   除了球车,公众球场的发展也令球童生存空间缩小。在国外的公众球场,一律不配备球车、球童,球友必须自己背着球包或是租用手拉球车自行上场。随着国内公众球场的逐步增加,这样的情景不会遥远。  

(责任编辑:管理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