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内地高校的讨论颇为热烈。讨论焦点有二:其一是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的大学精英教育论;其二是人民大学投资上百万在食堂设观光电梯,厦大投250万建高尔夫球场等(详见本报10月20日7版)厦大校长朱崇实:我们不认同精英就等于高尔夫
与这些现象相关的是各地纷纷兴建大学城,一些大学甚至负债大修楼堂场馆,学校财政濒临破产边缘。在这些现象背面,是中国整体教育投入的短缺,教育的财政投入仅占GDP的2.79%(2004年数据)。
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教育,投入到大学的有限资金该怎么花?
10月25日,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召开关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福利"的小型研讨会。与会专家就中国的医疗、教育及社保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会后,香港科大商学院院长陈家强就大学教育问题接受了本报专访。
大学应该实行普及教育
<21世纪>:国内大学最近在热烈讨论一个问题,大学是否要定位在培养精英,尤其是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提出,像厦大这样的大学应该把培养精英教育作为己任。您对此如何评价?
陈家强: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人才是很多的,你不能说只有精英是人才,其他的不是人才。香港科大是普及教育的一部分,大学不能为某种人服务,而是为大众服务。全香港的学生都可以来投考我们的本科。来科大的学生成绩一定很好,但他们的家庭背景大多很普通,我们的本科生很多住在政府的公屋里(廉租房)。
我们希望普及教育能使学生取得一定成就,更希望他们追求卓越。当然,我们发展学校的定位是做高端研究,做学术为主。所以,大学应实行普及教育,每个学校可以有自己的定位。
<21世纪>:香港科大MBA的排名近几年一直位于亚洲第一,在最近发布的英国金融时报2006年EMBA的项目排名上名列全球第三。您认为对一个商学院,或者对一个大学来说,哪方面是最重要的,科大投入资金最大的是哪个部分?
陈家强:我们工作的核心是维持科研方面的实力,希望邀请到很好的教授。那些教授来科大的最主要原因,是看重科大作为非常优秀的学术机构。这个优势怎么维持呢?第一是经费,我们的投入最多。如果没有经费的话,我们也不能搞这么多研究;第二是文化,我们强调的是一种追求学术的文化,一种能让教授具有创造力的文化。对于此,每个学校的选择会不同,有的为了追求经费,做很多不同的项目,这就损害了它的学术文化。
香港的大学建新设施需要审批
<21世纪>:大学有无必要建高尔夫球场和设高尔夫课程?
陈家强:我看不出大学教育需要高尔夫的课程。当然,学生有兴趣可以去打高尔夫球、喝红酒、学跳舞。我在美国读大学的时候,学校没有高尔夫球场,但我们却有高尔夫球队,但这都不是学校办的,我认为这些在我们的办学中不重要。设施固然很重要,但人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过去十年国内大学的发展太市场化了。市场化不是不好,但市场化之后最大的问题是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学校最终的发展不是漂亮的大楼场所,而是能否提供经费给教授做教学研究和学术工作。
<21世纪>:香港的大学如果要兴建新设施,需要经过什么程序?
陈家强:香港的大学,主要经费来自政府,科大80%以上的经费都由政府拨付。一次给三年经费,额度主要看学生人数、学校的定位,不同项目会有不同的经费需求。如果是以科研为主的学校,得到的经费会多一些,科大的经费就要比一些非科研型的学校要多。我们如果要建房子,需要向政府申请另外的经费。建房需要拨款委员会来审查,所以香港的大学建筑都不会很豪华。
拨款委员会(UGC)是一个独立机构,其成员由政府委派,大概有十来人,包括本地教授、外地教授以及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主要协调政府与大学的拨款事由等。香港所有的大学如果要搞基建(除了使用外部的捐款)都要经过拨款委员会同意。我不敢说它都是对的,但从整体上看,它起了较好的监管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