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酒店”的旅游地产模式,前十年是一种比较新兴的地产业投资新模式,开发商大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也吸引了众多本地大中型地产开发商跟进,地产业持续红火带动了高尔夫球场投资和建设。 这样的项目,有观澜湖、华侨城、中山雅居乐和海南雅居乐清水湾、中信山语湖、中信泰富的无锡锦园及海南神州半岛、保利集团的成都拉斐高尔夫庄园、重庆保利球场、丝宝集团仙桃排湖高尔夫球场等等。 不管是大型地产央企,还是各地中小型开发商,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全国各地拿地,结合地产项目投资开发高尔夫球场,并将之作为企业拓展的新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逐渐成为当今高尔夫球场投资的主流形式。 类别2、实力企业(集团)老板的个人爱好 作为一个铁杆高尔夫粉丝,几乎每一个有实力的地产企业老板都特别梦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球场。投资商了解到,投资一家球场费用并不太高(标准18洞球场加会所,投入约数为一亿多元至两亿元),建造一个高尔夫球场是一件有面子的事,还能够搭建自己独有的政商交际平台,更是一种持续经营盈利的投资,何况高尔夫项目可以同步经营酒店和房产项目。这种项目,每平方米多销售几百元是比较轻松的,如果项目规模较大,操盘得当,甚至可以获得巨额的销售溢价,何乐而不为?在大出大入的地产行业,多投资一两亿提高档次做配套不算少数。例如碧桂园、恒大地产所开发的偏远项目,往往先建五星级酒店、商业小镇来丰富配套、提升档次以利销售的操盘手法。 这样的投资人,往往会参与到球场设计、施工和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更恨不得自己亲自上阵,把多年打球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在别的好球场看到的经典元素和经营技巧,都应用到球场中,把看到别的球场不好的方面,能在自己球场中规避。 (1) 由企业老板主导的高尔夫球场建造过程中变动较大 因为企业老板个人偏爱及理想主义而发生的高尔夫项目投资行为中,掌握项目规划建设话语权的是大老板。这类投资方式容易导致的问题是,尽管老板们打了很多年球,但这并不是他们开发的高尔夫项目运营成功的关键保障,毕竟隔行如隔山。他们的打球经验能有多少转化为具体的高尔夫项目管理的真知灼见,更是难以量化判断。关键是,这些老板并不都像“中信集团”原董事长王军一样,掌握游刃有余的资源和行业力量来支持项目发展。王军是“中高协”特邀副主席,退休后担任国内最大的高尔夫服务企业——“朝向管理集团”的董事长。正因为“王老板”与“朝向集团”的渊缘,“中信”旗下多个高尔夫项目均交由“朝向集团”建造和管理。王军先生亲自参入建造的海南“山钦湾”高尔夫项目,球场一经面市就被奉为经典,进入世界百佳球场之列。 从热爱高尔夫球而投资高尔夫地产的投资人,投资之前的想法并不意味着他和他的团队后期就认真遵行高尔夫地产项目内地建造规律。全国非常多的项目,前期规划的很美好,在经营事实上缺留下了诸多缺憾。 (2) 缺乏高尔夫专业能力,操控项目致使问题增多 高尔夫球场前期市场调研,是判断该项目是否可以投资的关键阶段,但因种种原因,此时往往专业的高尔夫业内人士还没出场。如果投资企业中缺乏高尔夫文化氛围,不太打球的小股东和下属们一般只是附议和执行,他们只能根据市场行情给予粗糙的判断:这个项目是否会亏损,能否被市场接受?但他们无法提出更多市场依据和运营高见,最后多半会附和尊重老板的决策意见。高尔夫球场项目,往往就是企业的“大老板”这样拍脑袋决定的。 这样上马的项目进展至一定程度,会暴露项目市场分析不透彻、定位不清晰等问题,并由此带来一系列建设建造和影响后续经营和市场操作的问题。这就是许多球场投资带着的弊病:老板和决策层因为对高尔夫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比较肤浅而草率做出了投资决定,这类项目天生就是带着模糊不清的面目,结果致使后期各种问题凸显,老板们不得不改变初衷,为项目启动后的建设下达控制预算、缩减投资等指令等,这成为球场建造和运营致命的问题。 此类现象用一位资深高尔夫经理人的评价就是:国内大多数球场,都是三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建设管理,拍屁股走人(职业经理人)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