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华尔街日报》上曾刊登过一篇“中国特色的高尔夫球”,说好多中国人打球,目的是为了能和更高级人物厮混。“高尔夫球在中国是有钱人的运动,但却不是高尚运动。”说球场上充满了不符合礼仪的行为,赌博、辱骂球童、作弊等等,我相信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情况是真实的。 从“高尔夫原教旨主义”的角度看,欧美的高尔夫发展是良性的,咱们这里高尔夫的发展是与负面消息纠缠在一起的——占用耕地,腐败等等。 我曾经采访过欧洲高尔夫职业巡回赛国际部总监,他说:“不管在哪里,高尔夫的确是属于最高收入阶层的一项运动,它毕竟不是一个便宜的比赛。巡回赛更是一个巨大的商业计划,我们的主赞助商合同是以数千万英镑来计算的,从香槟到计时器,都有供应商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尔夫只服务了少数人,我在南非待过几年的时间,担任南非旅游局首席执行官,那里雇佣球童的人数超过其他体育项目雇佣工作人员人数的总和。一个球场至少有40到50个球童,20到30个服务人员,高尔夫提供的就业机会很多。同时,越多的人打球,就有越多的人来分享我们的价值观,诚实,优雅,这些品质对社会也有好处。” 我所服务的单位叫三联书店,单位招牌是三个筑路工人抡起大锤子在劳动。也有人对这个LOGO开玩笑:你们三联够时髦呀,这不是抡着高尔夫球杆打球吗?因工作需要,我的确打高尔夫球,而且深深为自己的低水平内疚。因为我自己打不起,又非时常能有人请客打球。但我还是愿意从乐观的一面看待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南方一个大老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尔夫球俱乐部,大片的土地上盖了大批的别墅,每栋别墅都是几千万。俱乐部一共有十多个球场。大老板现在很少露面,他的公子负责资产管理。这家俱乐部拿到了高尔夫世界杯12年的主办权,有一家瑞士豪华手表品牌给了赞助费,一家国营的公关公司负责赛事宣传,要请许多记者编辑去那里打球。 我也忝列其中,但技术太差,又懒,于是去之前就到练习场苦练。左边是一中年汉子,练球的时候他忽然接到电话,我偷听。那汉子说,您的车是几年前买的,当时价值10万,现在也就6万了,不过车损险还是要按10万来做,其他的保费最好也都上了。放下这个电话,又打电话吩咐手下,让他们立刻做出一张保单来。原来这位是在保险公司工作的。 右边也是一中年汉子,球童们都尊敬地称呼他“李老师”。李老师水平很高,每个球都打得又直又远,他和别人聊天,我偷听,他前天下场,成绩是80杆。我在有限的打球生涯中从未遇见过教师行业的人。 练习场里有一个会所,会所里永远贴着招聘启事,永远在招销售员。销售员的任务是向我们这些消费者卖练习场球卡,每张卡能有一定的提成。这一天会所里正在进行新销售人员的培训,录音机里放的是刘欢的歌曲: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我怕他们让我买一张8000块的年卡,于是落荒而逃,也没去那家世界最大的俱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