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地道道的大众运动在中国变异为奢侈产业,进而落入了增长的陷阱 作为一家体育杂志的经理人,杨长伟曾经这样调侃高尔夫运动:“和农民抡锄头耕地没两样。”虽然对高尔夫也有所了解,但他却从未想过自己会喜欢上这项运动。但一个月前的一次高尔夫球会经历,让杨长伟彻底改变了看法。年近40岁的杨发现,打高尔夫和他现在的年龄、心态非常相称——平静、舒缓又能恰到好处地锻炼身体。 在北京,高尔夫球也被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所认同,各种档次的专业高尔夫球场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但是,“目前的高尔夫球还没有形成产业。”北京某高球俱乐部负责人说,即便在高收入阶层,高球运动仍远未普及。这也正是当前中国高球行业的烦恼所在。 对于中国高尔夫球会来说,杨长伟等就是他们未来的希望。观澜湖高尔夫球会集团副总经理李佳琦对《经济》记者表示,高球运动已经发展到一个临界点,预计未来5到10年进入井喷期,而现在需要的是一场普及运动。 何来变异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年,但关于厦门大学开设高尔夫必修课程的讨论仍未停止——高尔夫在中国受到欢迎的程度与遭到的抵制是同样强烈的。鉴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偏见,意识形态上的抵触,以及社会腐败而产生的迁怒,高尔夫在中国毁誉参半。 奢侈的高消费是高球饱受指责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国外,高尔夫球却是地地道道的大众运动。在高尔夫发源地的英国,政府投资新建大量公立球场。这些球场不以营利为目的,设计很简单,没有豪华的附属设施和会所,收取的费用也相当低廉。纯粹的商业性球场,在英国所有的高尔夫球场中只占约10%。而在美国的廉价公共球场,打场球所需费用一般不超过20美元。 高尔夫到了中国,为何就摇身一变,就成了奢侈的贵族运动呢?追根溯源还得从20多年前说起。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大批海外商人开始在沿海开放城市聚集投资,由是产生了巨大的高尔夫消费需求。 1984年,李嘉诚察觉此间的商机,在广东中山建设了中国第一家高尔夫球场。此后,一场高尔夫球场建设高潮席卷内地。到2006年底,国内大小高尔夫球场已经超过500多家。球场的地域分布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广东、上海、北京聚集了绝大多数的高尔夫球场,而在老少边穷省份这一项目仍是空白。 先天的高端定位,注定了后天的奢侈路线。由于大部分球场都是服务于来华投资的外商,因此大都实行会员制管理方法,除高尔夫球场外,一般还附属建设大量会所建筑,提供系列休闲娱乐以及会展服务,因此国内的高尔夫球场收费大都不菲。 近年来,国家出于保护耕地的目的,对于新建高尔夫球场采取了限制政策。2003年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项目、别墅项目、高尔夫项目,一律不得报批用地。” 当时许多待建和在建的高尔夫球场项目一时停摆至今。 打高尔夫球不易,建高尔夫球场更是难,然而高尔夫的消费人群在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高尔夫爱好者超过100万人,自2004年以来,发展尤为迅猛,年均增长率接近三成。 供需矛盾进一步推高了高尔夫的消费价格。《亚洲华尔街日报》曾撰文指出,高尔夫球在中国是有钱人的运动,但却不是高尚运动。高尔夫球在中国似乎演化成了一个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的游戏。 迷失的高球 尽管国内的高球运动远未普及,诸多玩家对于高球精髓尚未心领神会,但这并不妨碍中国建设顶级的球场。世界最大的高尔夫球会——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就坐落于深圳和东莞接壤处的一片丘陵之中。 1994年香港骏豪集团董事长朱树豪决定兴建高尔夫球场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由于土壤酸性比较高,不适宜种植,因而常年抛荒,无人问津。13年后,该球会已经拥有180洞,10座高尔夫球场,占地20平方公里,视力所及之处,郁郁葱葱。 相对于国外的大众球场,观澜高尔夫球会更像一个高档的社区。豪华会所、别墅、大宅、五星级酒店、乡村俱乐部、大卫利百特高尔夫球学院、亚洲最大的高尔夫球用品专卖——这些奢华的场所星罗棋布在10个高尔夫球场之间。 观澜湖高尔夫是中国众多高端高尔夫球场的一个缩影。在这里,高尔夫的存在,除了体现在那一片片如茵的球场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高尔夫被湮没在地产、会展和旅游之中。 “开始意识到高尔夫的价值已经是1992年的事情了,我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南中国和它蕴藏的巨大潜力。”朱树豪介绍说,在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的一小时车程以内有几十万家企业,而他坚信这些企业主能够为观澜湖带来如潮客流。 但在球会成立之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