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84年,新中国的高尔夫运动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 1994年,十年间,高尔夫球运动在新中国快速发展。第一批中国高尔夫职业球员在这一年诞生。同样是在这一年,这批包括张连伟在内的6名国内高球领军人物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并开始以国家选手的身份参加国际大赛。 从1994年至今,中国的高尔夫运动经历了一个崭新的十三年。国内职业球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6名到现在的一百多名,数量上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的高尔夫精英们,事实上却面临着种种的生存困境。 “冠军奖金飙至30万”、“张连伟夺冠奖金30万”……类似的标题,在最近两年的高尔夫赛事报道上屡见不鲜。比起过去,国内比赛的奖金的确在增加,国内职业球员的数量也绝非10年前可比。然而,在这发展的背后,中国职业高尔夫选手却有着自己难言的苦衷———奖金有限、生活艰难、练球时间没有保障……中国职业高尔夫选手的现状,可以用金字塔来进行概括,他们到底是人前的风光无限,还是另有一番生存现状? 金字塔尖 代表人物:张连伟 “两个星期就是十几万啊!” 被誉为中国高尔夫“一哥”的张连伟已经步入不惑之年。有关他每年参赛获得奖金多少的报道,早已不计其数。可这人前的风光,背后也离不开熬了多年的艰苦生活。 刚开始学打球的时候,张连伟每个月的工资不过170元。攒了5年存下6000块,只为了去日本学3个月球。即便是夺得1994年广岛亚运会亚军后转为职业选手,他的苦日子也不过才刚刚开始。为了打比赛,张连伟不得不借钱出征。与此同时,在他肩上扛着的那杆中国高尔夫大旗一直没有放下来。直到2001年转向征战奖金丰厚许多的日巡赛,张连伟才告别亏本打比赛的日子。回想起以前的生活,张连伟笑着说:“我吃过的苦啊,都可以出书了。” 要知道,张连伟以54万的总奖金成为去年中巡赛的“奖金王”。 在采访中,张连伟反复强调,不要只看到国内职业高尔夫选手人数稀少就觉得他们风光,更希望大家看到球手背后的艰难。在国内奖金总额有限、参赛开销却不小的职业赛场,职业选手要承担的压力绝对不小。 金字塔中部 代表人物:刘强 “压力太大了!” 见到刘强的时候,他正坐在长安高尔夫乡村俱乐部的西餐厅里,一边与同事说着工作的事,一边急匆匆地把一碗排骨面倒进肚子。时间,已经是中午1点半。 “不好意思,我只能一边吃一边跟你们聊了。等会儿2点的时候,练习场还有一个学员要等着我上课呢。”刘强一脸的抱歉。刘强现在的身份,除了是在中高协注册的职业高尔夫球员外,还是长安高尔夫球学校校长。我们的交谈,就是从他的新身份开始的。 “挺辛苦,但生活还是有了保障。”刘强这样概括自己的新身份和现在的生活。背靠着经济发达且外资企业云集的东莞长安镇,长安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和高尔夫学校的客源还算不错。以前做教练的时候,刘强几乎每天都要花时间在教球上。去年高尔夫球学校成立后,身兼校长和教练两职的他,平均每天的教球时间都要一到两个小时。而且管理上的事务,也冲掉了不少练球的时间。对这样的生活,刘强坦言自己比较满意。能从球童做到职业球员,再转型为教练和管理人员,汉中苦孩子出身的刘强非常感激俱乐部的老板对自己的支持。“每个月三四千块的工资,再加上教球的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