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海峡杯两岸高尔夫对抗赛,二十五至二十八日将在台北县林口长庚球场举行,今天赛前先举办一场座谈会,由两岸相关人士畅谈近十年高球运动发展现况,发现不论在经济大环境、选手培养及球场经营上,两岸都有迥异之处。 这项座谈会出席人士包括中国高尔夫协会副主席屠铭德、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及中国高协秘书长兼中国队副团长崔志强、中国代表队长宋亮亮、中国队第一高手张连伟、中华台北队好手汪德昌与林文堂、新丰球场总经理李锦复、NIKE大中华区总经理黄鸿达、台湾誉智公司总经理及海峡杯创办人廖国智等。 在海峡杯高尔夫对抗赛举办十年后的今天,两岸高球发展因不同的历史背景,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与市场产生巨大变化。崔志强指出,中国的高球场数目自二十年前的九座半到如今的超过四百座,打球人口也一直呈倍数成长,北京、上海每年打球人口都成长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打球人士的层面也自外商扩及中国当地人士。 而台湾的球场受到地形与政府法令的限制,自一九八零年代至今建立了六十多座球场,以后没有增加,打球人口也因为人口外移与转往国外打球而逐年减少。 这些都是经济发展不同步调下的产物,中国的高球需求市场加大后,不论国内或国际厂商的关注与投资也都增加,尤其是职业比赛更是蓬勃发展,外国知名厂商为了拓展中国市场,并与国际接轨,同时结合品牌与形象,都将焦点放在高额奖金的比赛上,场数与规模不断增加。 相对地,台湾在这些方面相形失色,消费能力减弱,国内球场大多经营困难,连带严重降低国内外厂商赞助比赛的意愿及培养业余、职业选手的财源,职业巡回赛场数锐减。 廖国智表示,虽然中国的职业高球选手水平,在近十年来已经逐渐缩小与台湾选手的差距,且在海峡杯的比赛中已由球技交流的友谊赛逐渐转为真正的两岸对抗赛,而且中国的职业选手不断地注入新血,台湾的职业选手在接棒方面总觉有点欠缺,如果再不努力,台湾即将后继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