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代表:苏昶 高尔夫媒体编辑 2010届北京体育大学高尔夫专项班学生 “这个专业除了给我们一个平台外,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以及更多人了解了高尔夫。这个行业并不高级,也不那么完善,但有很多希望。能坚持下来,或许真有一份收获。” 对苏昶来说,与其说是她选择了专项班,不如说她被专项班选择了。 高考后,苏昶收到的是北京体育大学管理系的通知书,对于这个录取结果,她并不满意。上课不到半学期,苏昶就已经在琢磨转专业的事了,她希望能读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在大三再次选择自己的专业的话,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公关方向,另一个就是高尔夫方向。 在做出选择之前,没有人向苏昶“推销”过高尔夫方向班,标榜高尔夫专业有多美好,但她总能听到一些有关公关班的负面消息。因此,在并不十分了解高尔夫、了解高尔夫专项班的时候,她心里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了。大三时,她与另外36名同学一起正式转入高尔夫专项班。 换专业,让自己重新起跑 这37名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家里条件优越,一小部分条件不怎么好,其余更多的是像苏昶这样的,厌倦了之前的专业,想借助高尔夫,能发现、学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们希望高尔夫能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毕业后,要是通过高尔夫实现养家糊口,甚至获得更好的发展,那就更好不过了。 高尔夫方向班开设有许多课程,有管理学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也包含高尔夫专业课程,诸如《高尔夫英语》、《高尔夫运动发展史》、《高尔夫草坪养护管理》……他们真正上课的时间却不多。周一在学校上课,周二到周四,他们会去练习场练球。为了练球,球场还给学生每人发了一支球杆,供他们练球使用,仅仅是使用,毕业后还要归还给学校。 说到练球,很多人很感兴趣,这是他们的专项,每个人都希望花一些时间在上面,把它练好。另外,他们听说当教练教球的费用很高,一个小时200块,这样的收入也会很吸引人。 但苏昶并不是他们中的一员。她没有运动天赋,不喜欢体育,除了在练球的时间好好练球之外,课余时间她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上面。到现在,苏昶的水平还在120杆上下晃悠,而她的同学,有的可以打出8字头,甚至更低。 对于新专业,苏昶真的谈不上喜欢,她只是不太喜欢原来的专业了。 她和很多同学一样,换个专业,是为了给自己一个重新起跑的机会。 球场外的另一扇门 大三的一天,苏昶正跟一位师姐聊天,聊着聊着赖贺斌进来了。师姐说:“这是新浪高尔夫的编辑赖贺斌,你们的师兄。”赖贺斌递上了自己的名片,每人一张。 等赖贺斌走了,拿着名片的苏昶心里犯起了嘀咕:他给了我一张名片?这是什么意思?其实,她是因为在会刊实习出色,被推荐给赖贺斌了。正好苏昶当时也想换个地方实习,思量再三,苏昶拨通了赖贺斌的电话:“师兄,你们那儿缺人吗?我想去新浪高尔夫实习。” 苏昶是那些拿到名片的同学中,惟一一个给赖贺斌打电话的。 虽然最后没有留在新浪高尔夫频道,但是新浪高尔夫确实为苏昶打开了一扇门,让苏昶进入了高尔夫传媒,向着自己喜欢的编辑工作迈进了一步。 苏昶说自己很满意,高尔夫给了自己一个平台,让自己做了喜欢做的事情。要不,她还在原来的专业挣扎,受尽折磨。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像苏昶这样,能从事与高尔夫相关的工作。 有逃避的,也有坚持的 37个班级成员,毕业的时候留在高尔夫行业的也就10多个。很多同学一毕业就转了行。高尔夫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或者,他们进高尔夫专项班纯粹是为了打球,工作的话,还是算了吧。 去球场工作的同学中也有表现很不错的,有位男生刚毕业两年,已经成为昆明一家球会的草坪总监。在专项班的时候,这位同学对草坪管理很感兴趣,学习很用心。实习时虚心学习与草坪管理有关的一切,升到总监跟他以往的积累有很大关系。 苏昶说:“这个专业除了给我们一个平台外,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以及更多人了解了高尔夫。这个行业并不高级,也不那么完善,有很多希望。能坚持下来,或许真有一份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