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结束的第11届北京杯高尔夫赛已过去两天,然后除了大家谈论着个中球场趣事和新鲜事外,组委会几位讨论最多的则是新出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 由于是联谊赛性质的业余球聚赛事,因此,在整个活动中并没有请正式裁判参与进来,尽管赛事已久,但由于各次组织人员变动及其他客观等因素,一些问题终于这次浮出了水面。 我感觉其实一切正规按章,其实都不会是问题。问题是,联谊的气氛过于浓厚,许多事就模糊了或者被忽略了。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男女冠亚军都几乎被孩子们包揽,这在颁奖宴上不免让大家吃了一惊。 男子冠军是位16岁孩子,76杆夺得,因不能有两个冠军,于是因另外一位球友有多一个小鸟而最终夺冠;而女子组更加有戏剧性,11岁女孩以83杆问鼎的本来被授予最佳新人奖,无奈全程跟打的孩子爸坚持要拿女子组冠军,终于因组委会没有事先通告设立了新人奖及参加者的约束规定而宣布女孩夺得**女子组冠军。 在赛事之前,的确需要事先文字声明,设立某个奖项,适合人群是哪些年龄段等内容,只口头设立是没有效力的。由于孩子的杀入,原先夺冠热门屈居亚军,也有苦要诉。 果然发现,这孩子不但不如他父亲所言,没有参加过职业赛或类似联赛巡回赛,而是有记录可查的本周青少年(业余?)巡回赛冠军;那么她的参赛及夺冠资格质疑声起,无奈,宣布成绩发完奖杯,一切尘埃落定,无可更改。 事情并没有完。 赛事第二天,该女孩同组球友反映,该女孩父亲全程陪同,以球童名义不但帮助跑前跑后,而且每洞给建议,甚至帮该组登记成绩。已有其他球员对成绩的真实性质疑。而这种跟着打,对同组其他球友造成不小心理压力,不胜其烦,影响发挥。 而且在比赛当日,该组有另外一个孩子打了几洞就被同组催促及成绩不理想严重影响心情而中途退赛。 当然,所有都没有再核实,但大致情况应该是类似,后面组的球友都发现有些不对。 从规则本身看,球童可以给球员建议,但不能影响他人,轻者可以警告,重则罚杆甚至DQ。 还有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同组的都比较熟悉,球到洞边很多都到说OK了,不用推了。尽管是业余赛事,联谊赛事,但也是记录成绩颁发奖杯的赛事,因此必须推进洞为止,而非人情式的OK了事。 朋友中有实力非常强的球友,几乎此次碰杯,于是出现一个情形,一些实力也不差的一看他(她)来参加,都没有了参赛热情,因为实在也拿不到,索性不打了;球员的先生或太太劝说,你去了就碰杯,就别去打了或者打也别拿奖了,而球员本身也实在冤枉,每个人都是业余玩玩,大家都是个喜欢,怎么就你能打我不能,我打了还不能拿奖?于情可解于理不通啊。 是不是下次大家探讨个打法,组委会也计划下届引入裁判,又比如分年龄组别,新老手组别,差点组别单独设奖,是否可以鼓励不同水平的球员都有机会拿到该层别的奖项而积极争取热心参与了呢。 期待着下次更好更规范的业余赛事。 作者:实事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