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是全国清查整治高尔夫球场退出、整改的最后期限。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中央11个部门开展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行动,全国600余家高尔夫球场面临整改。据悉,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已要求各地方政府上报清理整治结果,数据汇总后将向社会公布。 高尔夫球场除了大量违法占用耕地、林地等资源,触碰政策“红线”的主要问题外,还存在瞒报、漏报的情况。更让公众对此不满的是,高尔夫球场成了官场腐败的孳生地,不少官员栽在与高尔夫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腐败问题上,其中,既有国家部委的司长,也有地方规划局局长,以及国企高管。 目前,全国对高尔夫球场的整治已到了最后期限,但在清理整治结果尚未向社会公布时,已经有了“行业规范亟须出台”的呼声。对于一项本身没有原罪的运动,“破”与“立”是同等重要的。按理来说,这两个问题都是不难解决的。所谓“破”,就是按照相关政策,对现有的高尔夫球场进行清退或整改; 出台高尔夫球场的行业规范就是“立”。 然而,对于高尔夫球场的行业规范,虽然只要经过相关的报批手续,获准投入运行后,在行业规范上也有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但是,因为高尔夫在国内引起的“热”,并非单纯的“球事”。高尔夫球场之所以在公众缺乏体育运动场地的抱怨声中,能够大量违法占用耕地、林地等资源,并敢于通过瞒报、漏报大干快上,就是因为这项运动戴上了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光环,也被纳入了考核官员的政绩单。由于这些特殊属性,高尔夫这项本来就有点“贵气”的运动项目,就自然成了权贵阶层的奢华派对。 当高尔夫球场植根于这样的土壤中,这项高雅的运动难免演变为权力和资本的盛宴。而正是因为这项运动基本属性一开始就发生了蜕变,使得在发现问题后的整治中,同样难以找到方向。于是,在整改过程中,就出现了山西政府扶持的废旧矿区改造项目面临被取缔的“株连”。该项目是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对荒山荒坡和废弃工业用地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的体育休闲绿色生态园。这既可能是用来给“整改”充数的,更可能是由于相关地方政府在觉得高尔夫球场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对无利可图的体育休闲绿色生态园的倦怠,也说明了建高尔夫球场在不少地方政府眼里,早已无关体育运动,只有经济利益和官员政绩。 如果说整治带来的“破”还相对直观,那么,建立行业规范的“立”就不那么容易了。无论是勒令一些侵占了农田或对环境、水资源可能造成直接威胁的球场恢复原状的“一刀切”,还是有选择性的“区别对待”,都会面临现实困境或产生漏洞。有些球场本来就是将垃圾场改造后建成的,实现了对环境的绿化美化,对其“恢复原状”意味着什么?而“区别对待”在当前的权力语境下,结果是不难想象的。以广东惠州及巽寮宝兴的高尔夫球场为例,前者从未实际存在过却出现在取缔名单当中,而后者是被下令取缔4年仍成功上报备案。如此的“区别对待”,势必让某些地方对高尔夫球场的整治流于形式,甚至不了了之。 因此,高尔夫如何形成规范,并非局限于建立一套行规那么简单。所谓的“行规”,说到底还是“幸存”的高尔夫球场,为了争得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合法空间。而要让高尔夫真正回归到公平健康的行业环境,首先要去除贪腐的土壤,还要撩开贵族化的神秘面纱,实现奢华和朴实的转型,走平民化路线,提高全民体育和健康水平。而这一切并非“行业规范”能解决的,其中还涉及到财政支持下的公益化运作。对此,相关地方政府还会继续保持以往的兴趣和热情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