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开始打高球 潘仲光从小就被寄养在美国的伯父家,13岁那年,为了学驾驶,回到台湾。学完车后,他的父亲说:“你一定要学高尔夫,以后要在商界里打拼,必须懂得高尔夫这种社交技能。”父亲的深谋远虑,为潘仲光开启了通向高尔夫的大门。 回到美国后,潘仲光每天下课都会拿着球杆去公众球场打一场球,然后再回家。美国有20000多个球场,其中由政府出资建立为民众提供打球便利的公众球场也非常之多。那时候,在他就读的学校附近就有一个公众球场,打一场球5元钱,非常便宜。 高尔夫产业 电脑工程背景出身的潘仲光,1993年来到中国,开始做冠捷显示器。“1997年,工厂已经成型了,上市利润都不错,我对父亲说,留在大陆没什么意思,我该回美国了。”恰巧那时,潘父在厦门投资了一个球场,但经营状况一直不佳,父亲让潘仲光走之前,再帮他最后一个忙,就是将球场经营起来。自此,潘仲光开始进军高尔夫产业。 潘仲光以一个商人的敏锐看到了中国高尔夫球场蕴涵的巨大商机。“随着中国的招商引资越来越深入地开展,很多外商都会涌入中国,他们的到来势必会增大中国对高尔夫球场的需求。一个开发区要想成功地吸引外商,就必须有一个配套的高尔夫球场,看到了这一点,1999年我开始做球场连锁。”北京东方天星高尔夫球场的建立是潘仲光球场连锁计划走出的第一步,到目前为止,潘仲光已经在上海、澳门、大连等十个核心城市拥有了自己的连锁球场,东方高尔夫国际集团成为中国球场最多、规模最大的企业。 赞助女子赛事目标长远 1998年,潘仲光做过一次男子高尔夫赛事,“发现后来奖金都被老外拿走了,中国的球手一分都未拿到,觉得很没意思,就不再做了。” 2004年开始,潘仲光将目光投向了女子职业球手,创立了东方名人国际女子职业赛。“选择赞助女子赛事,我们主要是出于技术的考虑,而并非市场。”潘仲光分析道,中国的男子高尔夫职业球手与国外选手的差距较大,一般在10杆到15杆左右,而女子职业球手则不一样,差距只有5杆到10杆。“中国女子职业球手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只是她们需要一个成长的环境,需要有跟外国球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而三年来,借助这个比赛走出国门、载誉而归的张娜、王纯等优秀的球手,也证明了潘仲光的抉择是正确的。 举办赛事的花费不是个小数目,每年高达几千万的投入,目前还没有给潘仲光带来直接的经济回报,但潘仲光自有他的长远打算。“只有先让中国的政府和百姓更全面地了解和认可高尔夫运动,创造出健康的高球运动氛围,我们企业才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举办女子赛事的这几年来,中国女子职业球手的数量由最初的30人增加到现在的83人。潘仲光希望中国女子职业球手数量能继续翻番,在近两年内发展到300人,“只有数量上去了,质量才能提高,中国的女子职业球手水准才能得到更大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