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娃娃填表的我却抽到」 跟很多球手一样,Betty与高尔夫球的「相识经过」是偶然的,「95年屯门练习场开启不久后,我朋友说想去那里看一看。当时我们看见办事处张贴了康文署高球班课程的收生海报,课程十分便宜的,我们逐报名一试」。 课程采抽签制度来收生,市民当时反应踊跃,Betty笑言自己情况就如人家选美一样,「朋友想学却抽不到,柴娃娃填表的我却抽到」。 只上了3课的她那时对高球还没什么感觉,但因为有妹妹的陪同,她便再报名参加第二阶段的课程。看来她与高球确有点缘份,「结果只有自己抽到」。 「我有少许好胜」 后来她渐渐喜欢上高球这项运动,「我有少许好胜,从打不到至打到有股满足感,所以接着便开始有点兴趣。又因为有人相陪,我便继续学下去」。 此后Betty在练习场练习了一年,「我无机会到球场,其时滘西洲球场还未成立。后来莲花山与长安等地陆续建多了球会,需要一众教练介绍学生购买会籍,我便随着教练Danny Kan与Uncle Piu前往莲花山」。 「一直只视它为兴趣而已」 Betty表示很她一直没想过将高球变成其职业,「我觉得打高球很好玩,一直只视它为兴趣而已。那时很多人问我何时会转职业,但我真的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后来她开始参加比赛,「我是一步步走过去的,当初我是一个主妇,只是玩玩而已。我间中会参加一些比赛,自己热衷比赛,大大小小的也会参加。累积了一些奖项后,我在98年便加入了香港业余队」。 不过当时她参与比赛的机会还不多,「我会跟队友们一同练球,但很少出外比赛。后来前期的人如郑文雅开始淡出,我在00年便开始担任队长」。 转职业了 一直只视高球为兴趣的她为何在08年开始转职业呢?Betty表示:「05年HKPGA举办了第1届女子职业训练班,师父 Danny Kan着我去参加,自己便抱着即管一试的心态去报名」。此外,Betty笑言驹使她转职业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当时本地高球界有年轻化趋势,「我以前前往星马等地比赛,有如跟朋友聚会一样,会会海外球友。后来那班球友或是退休,或是转职业。5、6年前开始,Junior球手开始冒上来比赛。我跟小朋友没什么话题,有点闷,便尝试去转职业了」。 「紧张是好事」 只视高球为兴趣的她以比赛为多,自己很少教球,「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懂教人,考牌后我也没想过要教球。直至现时我还很少教散客,只是偶尔教教朋友而已」。 参加过不少比赛的她表示最令她难忘的比赛是02年的世界业余锦标赛,「那场比赛是我第一次参与的大赛,当时代表香港参赛的球手只有3名。我其时感到很大压力,比赛中途碰到前面的队友时忍不住哭了!」。 多年后的今天,她已参加过无数比赛,但现时即使参加排位赛她仍然会感到紧张,「有些前辈说紧张是好事,我也认同,因为紧张的话你会集中一点」。经常参加比赛的她寄予业余球手要多练习,「有机会便要去打,将勤补拙是对的」。 裁判工作开始 作为PGA一份子,Betty主要担当会内的裁判工作,「我在这方面也是一步步走过来的。自己参与比赛多,数年前Candi Anna Chan(陈怡蓁,资深高尔夫裁判)便着我尝试去考裁判条例。初时我很担心自己一把年纪,记性差,不适合去修读课程,平时只会在赛事中当一名观察者。后来我开始入读裁判学校,在06年又前往St. Andrews修读裁判课程。今年HKPGA开始成立比赛委员会,自己觉得责任变得重大了,想最做好一点。以前排位赛无统筹,只依靠写字楼安排和间中得到委员的帮忙」。 另外,HKPGA今年举办了「冲天飞」青少年高尔夫球生命教育计划,Betty对此表示:「我们几位教练在元朗与天水围教导一班小朋友打高球。计划为期3年,希望让小朋友有机会接触这顶颇昂贵的运动。即使他们日后未能升学,也能有多一个选择。球场工作多种类多,他们不一定要去当教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