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丙(化名)是厦大2005级的本科生。这个新学期,她结束了在漳州校区两年的生活,同到厦大本部。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小学期(厦大每年有三个学期,其中6月中旬到7月末的第三学期俗称作“小学期”),她成为90位幸运儿中的一位,在这个练习场上上了6周12节的课——那一次,全校共有1000多位学生“抢修”这门课,最终只能靠电脑抽签决定。90个学生分成三个班,由三位老师辅导,每周两个课时。小丙这个班在每周三上午上课,任课老师是林致诚,厦门大学体育部分管球类运动的副主任。 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小丙选修高尔大最初的动机是“因为这个项目很新鲜,没有接触过,大家都觉得蛮好玩”,但她也不讳言自己有基于现实的考量。“出了校门之后,高尔夫也许会对找工作、和人交往有优势,”小丙说,“而且就算打不好,见识—下这种新生事物也不错的。” 比起之前选高尔夫的学生来,小丙她们应该算是幸运的一群。2005年刚开设高尔夫选修课时,厦大还没有自己的练习场,漳州校区的学生都得去离学校不远的南太武高尔夫俱乐部——这个18洞的球场,是目前正在美国征战的吴阿顺的主场。上课不用花钱,但路费还是要的,按照朱崇实的说法,南太武老板的父亲是厦大校友,免费给学生提供学球机会是为了回报母校。 而现在小丙连路费也不用掏了。在通过老师花了60元买了一双手套后,小丙人生第一次站在了高尔夫球练习场上。 第一节课,在领了一支7号铁、站在打垫上之后,同学们每人得到了一盒球。“老师就让我们自己先打,看能不能打中球。”小丙说。打球的人都清楚,光凭十几节课,是没有办法真正学好高尔夫的——但一切也要从打基础做起。在这12个课时里,老师着重讲解的,便是从握杆、站姿开始的高尔夫基本动作。30位同学在练习场的30个打垫上一字排开,老师则一路巡检过去,纠正每个人错误的动作。“背部要伸直,准备的时候右边肩膀要低一些,左手上去的时候不能弯,”小丙回忆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球杆上去的时候(上杆到顶点),杆面要和后脑勺平行。球杆要砍下去。” “左手不能弯”、“砍下去”,这让小丙觉得困惑。要做到这样标准的动作,身体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但小丙她们除了每周的两个课时,其余时候都与高尔夫没有一点关系,更不要说担出时间来专门健身了。其实在没有课的时候,厦大的所有学生——不管有没有选上高尔夫课一一都可以到练习场练球。球杆可以凭学生证免费借到,如果自己打出去的球,自己捡回来,便是免费;如果让在练习场勤工助学的同学帮忙捡,就是每盒两块钱。但没课的时候多是周末,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寝室里睡个懒觉、玩玩游戏,抑或搭乘6块钱的轮渡回厦门岛逛逛,远比在练习场上苦练更有吸引力。 其实从种种方面来看,厦大的高尔夫球课,与其说是“教会学生打高尔夫”,不如说足“向学生介绍高尔夫”。7号铁不是那6周里的唯一主题,在熟悉了基本姿势以后,学生们便可以自由挑选想打的球杆,甚至有学生提出想试试1号木,老师也欣然应允。最终的考试关系到学生们能否拿到这门课的选修学分,学校提出的考试合格标准是“男从打位上看,两条长长的白线纵贯全场。练习场的尽头便是远处的那片小树林。 生将球打出100米,女生50米”,而老师在实际操作中给分的标准,则只是看学生们的动作、姿势是否合乎规范。直到上最后一节课时,小丙的球还是左右乱飞,但她仍然顺利得到了这门课的学分。 如果从“培养学生对高尔夫的兴趣”来评价,厦门大学显然是获得成功了。小丙和同学就曾—本正经地商量过,利用放假的时间去厦门各个球场当球僮。这个新学期,2005级的同学全部搬回了厦大本部。当得知本部只有30个高尔夫选修名额时——本部的高尔夫球课选在厦门岛名弈园高尔夫练习场,课程同样对学生免费,而学校则需向练习场缴纳据称为每学期5000元左右的场地租用费——所有想选高尔夫的学生,不管之前有没有选过,都开始紧张了起来。 小丙自然没能那么幸运地再次抢到高尔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