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风过去后,厦大的高尔夫究竟发展成了什么样? 九月第四个星期,与厦门岛隔海相望的厦大漳州校区里,2007级的新生正在进行军训。正是午饭时间,刚入学一个星期的他们,穿着深浅绿色交织的迷彩背心,成群结队走向食堂。福建多山,厦门大学本部和漳州校区都是靠山而建,这个校区的食堂,就在进入北校门后右手边的那个山坡上。 食常的正对而有一条小路,路的两边是漳州校区的体育场馆区域。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走过一座小桥,是一个三岔口:往左走,可以看看篮球场的全貌;直走,前方是气势宏大、颇有现代南洋风格的图书馆和数栋教学楼;向右走,你可以在一条蜿蜒的小路上一览人文大楼、理_工大楼和经管楼的风采。路的尽头是生化、海洋大楼的建筑工地,远远就能看到在尚未完工的楼层,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在忙碌着。 走过这片工地,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座高尔夫练习场。 这便是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去年十月提到的“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初秋海风吹拂下的这一片绿地,并没有给人惊艳的感觉,倒是格局的确与一般练习场不同: 整片场地靠山而建,落球区是两个山坡之间是起伏状的连接地带,并非一马平川。练习场全长250码左右,但没有一块标记距离的码数牌,只是在不同的地方插果岭旗。有的果岭旗周围被画上半径大小不一样的红色圆圈,想来是练习精准度的;两条白线纵贯练习场,若用来观察球路是否笔直,是不错的工具。练习场只有左右两侧被转网围住,尽头起到挡球作用的则是对面山坡的一片树林。围网的材质也是随风飘扬的尼龙,而非一般练习场常用的金属网。 练习场围网外靠校区一侧,是一个3洞的小Par 3练习场。每个洞的长度不过10 来码,但发球台、果岭、障碍区一应俱全 第一洞发球台前方,一个小小的池塘充当了 水障碍的功效。穿过这个洞往后走,你还 能在后面的果岭旁边发现一个大沙坑。水 池虽小,却是整个校园水系统的一部分,从 校区来的活水在这里停留片刻,再流回另一 侧的校区去。阳光下,一只白鹭孤立在塘边 的水泵上,从海上吹来的风碰到练习场旁边 的山坳,掉了个头,白鹭随即跟着风的方向, 飞过水塘,停在另一边。 时值正午,练习场空无—人,只有一位管理员模样的人在躺椅上睡觉。暑假刚过去,新学期选课系统刚开通,这里的一切荒废了一个夏天,还没来得及被细心维护。球道上没有打痕,果岭和发球台上也铺满了沙,新草没有长出太多,远远望去黄绿色交杂——这么说也不准确,因为在果岭上的不少地方,草的长度已经和球道差不多了。 这个练习场,加上旁边的3个短洞——厦大官方介绍中说是“总面积不到70亩”——在一年前,是一场舆论风暴的中心。2006年10月在山东大学参加高校合作与发展论坛时,厦大校长朱崇实说:“20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联系到之前北大意图在第一体育馆东操场修建高尔夫练习场的新闻,社会舆论敏感的新闻触角迅速被点燃。“该不该在大学里开设高尔夫课”,这个牵涉到“精英教育”、“贵族运动”等敏感字眼的话题,将北大和厦大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风波迅速过去,当时来访的一群群记者,只看到了刚种下草种的泥地。练习场旁边立着的石碑清楚地刻着完工的日期:2006年10月。一年后的今天,这座高尔夫练习场静静却又似刻意地躺在漳州校区不被人注意的一角。一旁的路上,不时走过三三两两的学生,却没有一个在这里驻足观望。高尔夫练习场,如同那些气派的教学楼一样,已成为这所大学牢不可分的普通一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