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毕业季,各大外企常常杀入校园抢夺人才,在名目繁多的岗位里面,管理培训生(Management Trainee)无疑是最受毕业生们追捧的,比如玛氏、宝洁、汇丰银行的管培甚至出现了万里挑一的热火场面。 管理培训生制度最早是从美国企业发起的,主要是指各大企业挑选具有相当综合素质和领导潜质的毕业生甚至在校生到各个部门轮岗实习,了解公司运作流程,再根据其个人专长和兴趣安排特定岗位的管理工作。在美国这样一个劳动力缺乏的大国,管理培训生制度除了为企业储备人才之外,还能够满足一时的用人之需。像迪士尼乐园这样的服务行业也推出了灵活多样的管培计划,以弥补经营旺季的劳动力紧缺。 同为服务行业的高尔夫俱乐部自然也不例外,而我就是研究生毕业之后通过这种途径进入美国工作的。 我前往的高尔夫俱乐部位于PGA总部所在地,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滩花园市,叫做Frenchman’s Creek乡村与海滩俱乐部(以下简称FC),名字来源于英国作家达芬·毛利尔的同名小说,是佛州南部久负盛名的会员制俱乐部,除了36洞锦标赛级球场和辅助健身、娱乐设施之外,俱乐部还建有606栋别墅,每年冬季来临时候,居民数量可达到2000人以上,所以需要招聘大量临时员工以满足旺季需求。FC一般通过本地招聘和国际管理培训生计划来招聘这些临时员工,并从其中甄选出合格的员工进行长期留用。 FC为管理培训生们提供了从餐饮、会员服务、高尔夫运作、工程维修到场务、市场营销和IT等多种类型的岗位,工作内容大多是级别比较低的一线操作,管培生们还有机会在不同部门之间轮训。
看上去这些岗位和本地求职者从事的工作无异,但是管培生们通过一年的工作却往往能够逐渐走上管理岗位,有的回国之后甚至还能够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虽然高尔夫运动诞生于苏格兰,美国却在球场建造与维护、赛事运作、俱乐部管理方面形成了世界领先的成熟体系,管培生们能有机会深入这种体系的内部,通过实际工作来体验世界最先进的俱乐部管理技术,对开阔管理视野是大有裨益的。另外美国是一个服务业大国,为他人服务是一项光荣的传统,服务与被服务者并没有尊卑之分,这种理念对从事服务业至关重要,很多俱乐部的总经理都具有多年的服务业管理经验。FC总经理,身为CMAA荣誉会员的戈斯瓦米先生,就是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硕士毕业,曾经在丽兹卡尔顿酒店集团工作多年。在他看来,俱乐部的任何岗位,不管技术性有多强,总是要以服务的形式体现出来,技术水平并不代表服务品质。 就拿球童来说,FC里面除了部分年纪比较大的终身职业球童之外,其他的都是管理培训生,不过和国内的球童起点不一样的是,这些球童管培生们至少是大专学历的高尔夫专业在校生,有的甚至还是研究生,大多来自于英国、南非、澳大利亚或瑞典这样的高尔夫运动发达国家,除了对高尔夫的理论知识非常熟悉之外,球技水平普遍比较高,有的甚至达到了单差点。这些年轻人很快就可以融入具体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具体的高尔夫知识和技能已经不再是学习的主要部分,服务才是他们需要强化的理念。 这些球童需要熟练使用微型激光测距仪、球道GPS定位仪等高科技仪器,最重要的是,要始终用饱满的热情、最快的速度和最专业的知识来教授球技、提供下场建议甚至擦拭球杆,这些道理很容易明白,但琢磨明白并融入日常工作却相当不易。再比如餐饮管培生,从后厨操作到餐具摆台,从专业点餐软件到鸡尾酒调制,从服务语言到仪表仪态,必须面面俱到。在感恩节、元旦等旺季时,餐厅的管培生们每天工作时间最长可达到17小时,一般也不低于12个小时,这十几个小时内还需饱含热情,没有一定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支撑,是不好坚持下来的。对于那些满怀理论知识、豪情壮志的毕业生们来讲,这种平淡辛劳的基层工作经历无疑是最宝贵的磨砺。 其次,多元化工作环境(Diversified Work Environment),我曾经在管理学中学到过这个概念,大概是讲在跨国企业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如何和谐相处,在FC我才深有体会。比如说,我们那批管培生们一共有七十多人,来自三十多个国家,有英国、德国、瑞典、南非、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有中国、韩国、菲律宾、印尼等亚洲发展中国家,还有秘鲁、墨西哥、厄瓜多尔、海地、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国家,大家说着参差不齐的英语,信仰着不同的宗教,吃着不同的食物,但是却又一同工作、生活,既要求同又得存异,这不仅能够使管培生们增加对多元文化和知识的尊重和了解,还能锻炼国际化背景下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比如说,西方国家的女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也很有个性;相比之下,中国的女孩子就更乖巧,更循规蹈矩一些。我就有这样的一位中国同事,在家是个独生乖乖女,刚走出校门还涉世未深,恰好又和三位非常个性的德国女孩住在一起。这三个德国女孩经常在房间开着摇滚乐喝啤酒跳舞,很影响中国女孩的休息,然而女孩却不知道如何去协调,又没有家人的呵护,只能默默忍受,甚至郁郁寡欢。 而我则从多元化工作环境中受益匪浅,因为在中国,高尔夫俱乐部经常需要接待外宾,组织国际性比赛,外出访问参观,增加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在我看来,处理好和国外同事的关系非常简单,他们普遍更加真诚直接,更加在乎一个人的品质而不是社会关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们会毫不客气地严厉指出,但工作之外却又相处融洽,经常一起运动、聚会。我自己擅长摄影,网球、游泳又都能玩得来,为人比较直爽真诚,因此和同事们关系处得很好,在我离开之时大家还都主动聚到一起来给我饯行,直到现在还保持着很好的联系。 最后,FC对于管培生的入职培训也是值得一提的。我当时总共进行了七天的入职培训,分为三天的基础培训和四天的业务培训,基础培训是在俱乐部大厅进行的,主要讲的是企业文化、历史沿革和部门介绍等,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一一登场,从不同角度来阐述FC的企业文化。与一般的灌输性培训相异的是,FC的培训非常注重互动性和基础性,而不只是介绍企业自身。比如,他们和美国著名的斯蒂文·科维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将其著名的《成功人士的七个好习惯》课程引进到培训当中来,培训我们的琳恩女士既是FC的财务总监,又是经过斯蒂文·科维公司认证的培训师,她在培训中非常注重互动和团队合作,通过游戏、团队陈述等形式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培训结束后我们还被授予了斯蒂文·科维先生签字的结业证书,这段培训经历对我将来找工作还起了很大的作用,而那套包括光盘、教材和练习册的培训资料我也一直留了下来,成为培训自己员工的重要资料。 在基础培训的三天,我们这些新员工实际上是被当作客人来对待的,会议室里为我们准备了香甜可口的各类点心、水果,咖啡、奶茶等也任由我们自取,那些老员工充当我们的服务员,负责增添点心,清扫卫生,看着他们毫无怨言、非常高效地为我们这些新员工服务,一种对企业的认同和归属感油然而生。在培训结束那天下午,我们所有管培生还被邀请到总经理家中聚会,大家尽情交谈,品尝美食,载歌载舞,和总经理交流人生感悟,非常平等地对话。除了这些,让我印象最深的倒是游泳池里自动清除杂物的机器人,在水底爬来爬去,很有意思。 在培训中,我们被灌输最多的不是业务技术,而是理念,我们被要求要尽可能多地去记住会员的姓名甚至会员号,实际上对于很多公司的老员工来说,随口叫出606名会员中任何一位的姓名,并不困难。总经理戈斯瓦米先生也一直身体力行,来提倡这种理念。除此之外,我认为他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每当见到我,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业余时间,他都会亲切地和我握手,坚定而有力,还总用“nihao”向我打招呼。事实上,除了我之外,他还能叫出下至餐厅服务员的所有员工名字,每次见面也都会一一握手问候,用各国语言去打招呼,这让我们认为自己是俱乐部非常重要的一员,能够得到总经理先生的尊敬,员工自然更加努力地去工作,满意的员工也就带来满意的客人。 我刚看过一篇讲述高尔夫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文章,说是这些学生在从事俱乐部工作时经常感觉不能如愿,所学不能化为所用。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毕业生的心态之外,也和我们国内球会的人才理念有关,虽然我们是个不缺乏劳动力的大国,但是从茫茫求职者中甄选出合适的人才,还是需要一定的制度和理念支撑的,我想,管理培训生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