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来疯”林书豪、“高球皇后”曾雅妮、“网球王子”卢彦勋……台湾体坛,似乎从来就不缺乏星光熠熠的巨星。但“墙外开花墙里香”,这些“台湾之光”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海外“红”回台湾。 台湾体育评论员朱彦硕曾告诉导报记者,商业体育项目的蓬勃发展与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由于台湾内部市场狭小,对选手们而言,海外不仅有更好的体育环境,也有更多参加比赛拿到奖金的机会。 既然目标是奖金,台湾 “体坛巨星”们选择的,也大多是台球、棒球、高尔夫球以及网球等商业化程度相当高的项目,而不是相对冷门的竞技体育项目。对此,台湾中正大学运动竞技学系高尔夫球队教练、台湾职业高尔夫协会职业选手陈志宏解释,这是因为商业化的项目更容易找到赞助。“如果是在台湾发展,当地的一些富商有钱有闲,看到哪个青年运动员有潜力,就会赞助、栽培他。练田径什么的,台湾本身没有太多人在关注,这样得到赞助的机会就很少。” 当然,体育培训投入大、周期长,不仅普通人家支付不起,台湾大量职业运动员也处境艰难,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林书豪那样获得巨大的成功,“职业运动员的话,大概只有每个项目的前十名能活下去,其余人都得想各种办法”。 像陈志宏这样身为职业高尔夫选手的人,时常都得依靠教学来维持生计,他自己就在中正大学运动竞技学系高尔夫球队做教练。两年前曾带学生来厦门交流过的陈志宏,说起这种状况时情绪颇为低落,“我不知道大陆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但台湾竞技运动得到的支持和帮助,实在太少了”。 陈志宏告诉导报记者,比起大陆竞技体育从市队、省队到国家队的甄选系统,台湾职业运动员几乎都是“放羊”状态。目前台湾的好苗子,几乎都是因为爸爸是搞某项运动出身,孩子从小就开始跟着爸爸练,其中的投入都是家庭支付。“等到高中、大学,有体育专长的孩子才能进入特定的体育科系就读,继续深造。” 但按照台湾的特殊环境,选手往往都在学生时代就蹿出头,但“体委会”与“教育部体育司”划分不清,导致选手无法有计划地接受长期的训练,少了有计划的“选”阶段,就直接进入“训”,逐渐形成现今台湾人才的训练断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