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2万个高尔夫球场,大部分是公众球场,民众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去消费,主要是政府将之定位为公益性质,无论在税收减免方面,还是在税基税率上都有着方式繁多的优惠,其主旨是让民众参与其事,共享其乐。 据2009《羊城晚报》报道,深圳高尔夫球场成为土地使用税欠税大户,2008年全市13家球场中有11家欠税,金额超过1亿人民币,欠税比例达88.82%。在此领域,深圳又创下全国之先之最。 在高尔夫项下,深圳曾屡领风骚。深圳是全国最早引进高尔夫运动的城市之一。1997年在深圳发生的宝日高尔夫球场偷漏税案,涉及中外公司及3000多名境外会员,案情错综复杂,结果,所欠税款全部追缴入库,没有发生行政诉讼,当时是建国以来最大和最成功的涉外税案。深圳还设立了全国第一个高尔夫高等教育专业,培养了此领域几乎一代人的经营、管理、实用技术和运动技能人才。在今天,高尔夫已成为深圳的一项颇为发达产业,球场密度大,营运火爆,高规格赛事频繁,关联行业兴旺,打球人口达5万至6万人,并吸引了十余万爱好者,发展水平应居全国首位。 对于我国来说,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高尔夫球场经营亏损乃至欠税应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这个行业占用土地广,投入昂贵,运营费用高,并因政府和开发商将之定位在高消费领域,实行高税收,高收费办法,所以需求弹性大,极具行业脆弱性。 据了解,一个18洞的标准球场一般占地2000亩,土地投入大约为1.5亿元人民币,加上场地、会馆建设共为3亿元左右,此外,球场维护费用、员工工资也不在小数,再加上23%的营业税和每平米1.5元至30元的土地使用税,经营成本难免高居不下,倘要维持收支平衡,几十万元一张的会员卡和500元至1000元的场费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对于参与者来说,无疑是贵族式消费,在过去的好年景中,中国不乏其消费者,但并不普遍,若逢经济低迷,则一定会作为额外支出被许多家庭首先排在搁置之列。有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之前,全国差不多有50%的球场处于亏损状态,在危机肆虐的2008年,中产阶级众多的深圳尚且亏损和欠税,遑论全国。 我们都知道,高尔夫球场这个行业已“习惯性”违法多年,远不止欠税这一项。从2004年起,国务院连续三年对高尔夫球场用地发布愈加严厉的禁令,但从那时到现在,全国高尔夫球场增加了近三倍。这里面,有多少猫腻,多少违法。这些球场是怎么建起来的,为什么要建,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其市场规律何在,国家究竟应该对高尔夫球产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导向和措施,这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按理,深圳经过当年“宝日税案”的儆诫,大多数球会企业应是好自为之,相对守法,为什么此间单被拎出,是因本地政府时下财政收入减少、开支增加而苛严其法,或因近来领导干部们光顾甚少,有关部门翻然变色?深圳13个高尔夫球场的总占地面积达3万亩,即使按2007年以来国家规定的每平米征收的土地使用税最低限额,即1.5元计算,也应是3亿而不是1亿余元人民币的纳税额,为什么不严格得更彻底一些?这些,都令人大惑不解。 不妨认为,高尔夫球场真正的问题是政策导向有误和税收过重。它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占用土地,有生态之虞,开发商将之作为谋利手段仅供少数“高尚人士”消费等,但它对于保留和造就绿地,改善环境,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也确实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端在于如何着眼于为大多数人服务,以及如何将它作为一个公益性产业来良性发展。美国有2万个高尔夫球场,大部分是公众球场,民众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去消费,主要是政府将之定位为公益性质,无论在税收减免方面,还是在税基税率上都有着方式繁多的优惠,其主旨是让民众参与其事,共享其乐。 当下正值经济形势乍暖还寒之际,对于高尔夫这样的有问题但颇具前景的产业,绝不能够通过“横征暴敛”去解决问题,而应呵护其成长,关键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令其向公益性方向转型,还应设法降低其运营成本乃至消费费用,让更多的人打得起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