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碧草如茵的球场,优雅地挥起手中的球杆,白色的高尔夫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这大概是不少人头脑中“成功人士”的标准像。不过,将来站在高尔夫球场上的,可能还会多一群小学生。据媒体报道,浙大附小近日开设了高尔夫球课程,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校方称,此举是和国际接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气质礼仪。 对于国人来说,“和国际接轨”,这个说法近年来再熟悉不过了。和国际接轨,就得让小学生们拿起高尔夫球杆? 高尔夫球是舶来品,在中国,它被称为“贵族运动”,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价格贵。浙大附小的学生们要参加高尔夫球课程,每年的训练费是1.5万元。这对工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尽管校方是让学生们自愿参加,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有互相比较的心理,一个班上有同学参加了高尔夫课程,恐怕很多孩子都会让父母给自己报名。“自愿”极有可能成为“被自愿”。 在高尔夫球的发源地,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英国伊顿公学是世界著名的贵族学校、精英摇篮,那里走出过20位英国首相,培养出了诗坛巨匠雪莱,也是英国王子威廉和哈里的母校。伊顿公学如何教育学生?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前三周一律不准家长探望,学校就是要用这种方法去掉学生的公子哥习气。伊顿公学设有足球、橄榄球、赛艇、田径、曲棍球、板球、野地游戏等体育课,唯独不会教学生打高尔夫球。这跟中国家长对“贵族学校”的想象完全不同。正是在这样的教导下,伊顿的学生们不仅强健了体魄,还形成了互相尊重、团结、合作的精神。 至于说培养学生的气质、礼仪,也并非要依靠高尔夫球。足球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踢足球就培养不出孩子的气质?难道打篮球的学生就不高雅?培养小学生气质、礼仪的方法很多,学习书法、绘画、乐器、下棋,参观博物馆,观看艺术展,外出郊游,教他们如何待人接物,都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何必要开设华而不实的高尔夫球课? 中国孩子们最需要和国际接轨的,不是挥杆击球的优雅,而是主动学习的热情、独立思考的能力。近期,一篇关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在凌晨四点仍然灯火通明的帖子在网络上受到热捧。在哈佛,学生们的学习不分白天黑夜。中国则与之大相径庭。中国的孩子们在小学和中学时代透支了学习的热情,很多人进了大学就开始混日子。中国教育界亟待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不是在高尔夫球场上一杆进洞。 作者: 王俊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