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具产业在美国的发展已经显出颓势,中国市场也不能在大潮流中独善其身。 一方面,受到规则制定者USGA和R & A关于杆头标准的限制,诸如体积、弹性、凹槽形状等等一系列的规定,几乎将球具设计开发的天花板全部封死,各大球具品牌不得不在其他细节方面做文章。如今最热火的加速槽技术,实际上10年前已经应用在Adams球道木杆上,现在各品牌所宣传的加速槽技术,只不过是对过往的加强而已。空气动力学、颜色和图案定制、声音控制、重心位置前移等新技术的应用不能说一无是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要。 但说实话,这些噱头都是舍本逐末的皮毛玩意,除非球具设计师能够找到比钛合金强度更高,造价更便宜的材质,不然业余球手的极限距离也就只能停留在现有阶段,不会再出现柿木球杆到金属木杆那样质的飞跃了。 当然,如果大家的距离都远了,会触动几乎所有经典球场的设计,那边的利益损失更大,球会自然得罪不起。R&A本身就依托于圣安德鲁斯这个变相的大球会。 业余球手想要打远,换杆身或许可以另辟蹊径。毕竟对于杆身的规则限制相对较少,而且好的杆身品牌大多脱离于球杆制造商的桎梏,可以随心所欲地开发各种类型的杆身,以适应不同球手的需要。杆身和杆头的讨论不再展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过往的文章。 另一方面,许多球具品牌都是上市公司,出于粉饰财务报表的需要,球具商更倾向于向轻资产模式转化——紧紧抓住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这就导致以下两种结果:其一,大集团将不赚钱的品牌或产品割舍出去(前有King Cobra,后有Adams),或者小众品牌辉煌一时,但没有实力持续性开发新产品——很多充满奇思妙想的,但尚处实验阶段的“创意性产品”越来越无法与“王牌军”竞争,在市场环节败给了球星效应和媒体投放;其二,球具商已经不直接参与生产球具了,将制造环节外包给代工工厂,自己只负责出设计图样、市场宣传和销售渠道的工作,所以消费者越来越少地见到像以往Mizuno铁杆那样实打实做“晶体流锻造”的厂商——那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固然好,但是企业的成本太大,从财务分析上看不是一家优质的上市公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现在的产品越来越“大路货”的原因。 家庭作坊:一个简陋的公寓房就可能是最新款1号木的造假窝点 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利,再加上中国拥有13亿人口的消费潜力和世界上最多的1亿中产阶级人口,众多球具商纷纷把生产线迁移到亚洲,或将加工订单直接投放在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的代工工厂。 国内的加工厂也由此进入了激烈的竞争状态,最明显的就是台湾的复盛、大田、钜明等代工工厂。其中,复盛在前十几年就在广东中山开设了球杆加工厂,目的就是占据中国巨大的高尔夫球杆加工市场。 据资深人士透露,十几年前,Nike制作的铁杆都是由日本远藤制作所(拥有自有品牌EPON)代工生产的,一支1号木的成本就在150美元上下,而竞争品牌选择了中山的复盛,成本仅为90美元。“现在,几乎所有品牌的球杆都出自广东中山。”这位不愿具名的从业人士介绍道。 中山一感冒,全世界高尔夫都咳嗽。虽然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还不算高,但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尔夫专用装备生产基地。全世界约有90%的高尔夫球及球具是在中国生产,但是它们几乎清一色都是国外品牌。即使在国内,依然是洋品牌和冒牌货占据市场主要位置,而意欲打造中国本土品牌的球具生产企业不过10家,并且几乎都是惨淡经营,并不能对市场方向造成任何影响。 尽管高于6.8%的市场预期,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仍然跌破了7%的政府心理防线。破七,这是近十几年来,破天荒头一遭。结合富裕程度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二,中产阶级人数世界第一的新闻,无疑具有历史性标志意义。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已经发生了扭转,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发生质变。 这种转变也在逐渐映射到高尔夫球具的零售业。 定制化产品增多,一方面表现出消费者越来越清楚自己对高尔夫的诉求,另一方面表现出商家越来越看重针对个人的个性化市场。以往动辄几万十几万一套的高附加值球具,正逐渐被更个性化、更具专业性的产品所取代。不得不说,整个球具行业正在朝着大众体育用品的健康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高尔夫球具的高利润时代也意味着结束。据北京某连锁高尔夫用品经销商介绍,几年前,球具更新换代速度从两年一次提升到一年两次,一下子透支出未来几年内消费者购买球具的预期。现在库存积压成为了最头疼的问题——经销商不下大订单,拿不到高额销售返点;下了订单,市面上这么多货品也需要消化的时间和新渠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上经常看到新推出不到半年的产品,商户愿意以6折,甚至更低折扣甩库存的原因。不甩,经销商就没有资金流,等于变相为竞争对手扛着价格。再加上网络销售逐步侵蚀本就不大的消费市场,球具经销商的利润近乎透明。“以前大家都抢着进货Pro V1,因为它永远不愁卖不出去,”经销商抱怨道,“现在没有人愿意卖Pro V1,并不是因为它的质量下降了,而是价格过于透明,根本无利可图。” 这种无底价竞争意外引发了流弊。 假冒球具死灰复燃。美国高尔夫生产商反假联盟在中国行动的十年间,因为地方保护主义,投入资源有限,维权执法慢等等原因,从未彻底根治中国的山寨工厂仿造品牌球具。几年前,由于品牌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再加上消费者购买球杆热情高涨,假冒球杆在正规渠道曾经一度绝迹。但是现在,由于正规产品的利润有限,一些无良商家又开始搞起了20年前“真假球具掺着卖”的老把戏。由于仿冒技术的水平也在水涨船高,很多消费者不通过对比,很难凭外观区分出球具的真假。这无异于损害了多方利益:消费者的购买力和信心,品牌利润和口碑,市场良性竞争的风气。 高端品牌面临抉择。一向以高档尊贵自我定位的Honma前一段曝出了大减价风波。这场风波力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不仅影响了该品牌多年保持的价格体系,并且一直持续发酵,让外界对其经营能力产生了诸多联想。其实早在2010年Honma被中国商人收购之前,该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定位已经逐渐向大众体育靠拢了。在美国和欧洲,Honma球杆并不像亚洲版这样“金光灿灿”,而是呈现出典型的日系球杆精致细腻的做工和手感。 只不过,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Honma在中国还是一直保持着其高贵的身份和价格。这次以Honma为代表的高端球具售价集体跳水,消费者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说,高端品牌的价格回落代表了市场正逐渐步入理性,国人正在以与世界接轨的价格享受高品质产品带来的享受和服务;也有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价格体系破灭代表了品牌形象的自我否定,对原来以高价格购买产品的客户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后也很难再卖回到同样的价格高度,一个经典的品牌形象就此陨落。至于哪种说法成立,可能还需进一步观察,就现状而言,能够确定的是,现在购入一套Honma球杆,性价比绝对比原来高得多。 来源:高尔夫杂志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