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内人有一种无力感,圈外人有一种无知感,这是时下高尔夫的怪圈。 好多圈外的朋友都以为高尔夫的消费人群有钱,消费能力颇强,于是便有资金大量砸进来围堵这个圈子,想要让非富即贵的这群人成为自己商业模式的猎物,诸如当下热闹的App订场系统、传统媒体为迎合流行而推出的公众微信平台等,可热钱下的热闹并未带来可以预期的经济收益。 有些球场行情不错,有些球场却惨淡经营,这也是时下高尔夫的怪圈。 前阵子南方某球场开业,一天有400多人要订场打球,好多会员都订不上场,总经理一脸幸福的烦恼,而北方某省的球场竞相降价促销,价格已经压得不能再低,可一些品质稍逊的球场仍然生意清淡。 打球贵点可以接受,出国打球价格不菲也能承受,球具添置也肯花些银两,然而,自己出钱找个好教练学球却老大的不情愿,这又是时下高尔夫的怪圈。 高尔夫杂志中《一名教练员的自白》告诉你从职业球员到职业教练,其中酸甜苦辣着实不是滋味,教练这碗饭难吃,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球的人往往认为就是动一动嘴皮子干嘛收那么多的钱,殊不知成为好的教练也是有成本的,教球好坏也是有差别的。那位自白的教练经常遇到的便是各种名目的“蹭球”,免费的午餐让他不胜其烦。 都说这个行业日子不好过,可没见哪个球场的老总和副总下岗待业,常常是他们跳来跳去,跳槽的结果便是工作越来越好,职位越来越高,这其实也是时下高尔夫的怪圈。 前几年,日子好过时就有球会老总借着总联会的联谊机会为自己找到心仪的工作机会,今年日子不好过了,听到跳槽的讯息也多了起来。不仅管理层如此,球童跳槽也是家常便饭。大多数球场的球童人数都难以保障服务客户的需要,人手紧张,可《朝向白皮书》调查的结果却显示球童是最不稳定的群体,跳槽常有,而且有的还是集体跳槽。 还有…… 以上现象有目前政策限制所带来影响的原因,更是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所致。政策限定是收,市场竞争是放,两股势力,两种作为,收放肯定不能自如,这是最大的怪圈。目前,中国高尔夫正经历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洗礼,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洗牌,将关乎到中国高尔夫行业未来的走势。未来日子好不好,行业是否景气,端看我们所有人的态度,包括政策制定者和行业从业者,神化或妖化这项运动,都是大忌。只有还原高尔夫的运动本质,回归正常的市场机制,既不附属也不附庸,成为独立运行的经济个体,高尔夫才能走出怪圈,重获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