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f Digest在全球拥有900位低差点的男、女球场评委,参考其评选模式,《高尔夫大师》杂志在国内招募多名球场评委,从以下8个方面对球场进行评估。
1、专业性指数
该项双倍积分
球场是如何设置“风险”与“奖励”,以及如何检验球手的击球距离、精确度和策略性的?这其中有无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项?
如何测定Shot Values(专业性指数)?
>首先,评定分值前在脑海中回忆—下该球场。
>首先考虑“风险”和“奖励”是否在这些球洞中并存(我们不需要一杆一杆,一洞一洞地来评估专业性指教,但这种一洞洞、一杆杆的回忆很有帮助,这并不是指你在一轮中打出的那些球位,而是每一洞要求你从不同的Tee所需要打出的球位)。
>如果一个球场只提供了一种“风险”与“奖励”,例如有很多必须要过水的地方,则专业性指数不够多样性,不足以得到较高的分数。而如果一个球场中设置了很多“风险”(有些地方需要过水,有些地方需要躲避沙坑,有些地方考验着球手的空间想象力,有些地方需要躲避OB),多样性很强,则可以给出一个高一点的分数。
>接着,考量一下球场对哪些技能做出考验。
>一座长度很长,但非常开阔的球场只会奖励那些力量型球手,而没有考验他们的其他技能,因此不可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一座距离很长,有很多战略性沙坑的球场会奖励长距离开球,同时也能检验球手的距离,但如果该球场没有距离较短的3杆洞、4杆洞和5杆洞,则过于强调距离,也不能获得一个较高的分数。
>一座果岭波浪起伏的球场会对球手的手感做出考验,但如果每一个果岭都颠簸不平,则过于强调短杆技术,同样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一座球道紧凑,而且果岭保护完美的球场可以同时考验到球手开球和攻果岭时的精准度,但如果其中每一洞都要求精准的开球落点,而且需要攻果岭时必须将球停在旗杆附近,则该球场过分苛求精准度,不能给它高分。
完美的Shot Values(专业性指数)
>我们可以把美国的松树丛2号球场当作此评估的评分标准。
>松树丛2号球场果岭的起伏、球道沙坑、形态不一的狗腿洞、巧妙的攻果岭角度以及长短不一的球洞设计非常均衡地考验着球手的距离、精准度和策略。但如果这里再有一到两个带水障碍的球洞,则更加完美了。
2、可打性指数
球场是如何给低差点球手设立挑战,同时还能为高差点球手提供多种进攻选择的?
如何测定Playability(可打性)
评估分为两部分。
>一是考量球场是否能给低差点球手带来挑战,如果不能,即使它对高差点球手来说非常完美,也无法在“可打性”这一单项上获得较高的分数。
>二是衡量球场是否给大众球手提供了多种选择。比如说球场一共设立了多少种发球台?多少个球洞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进攻路线?高差点球手在常规发球台开球时,是否能避开一些障碍区(并非所有)?有些球洞的障碍区附近是否有可供新手们“紧急逃生”或进攻果岭的“便道”?以及不管旗杆插在哪里,是否有部分球洞允许高差点球员将球反弹或滚上果岭?
完美的Playability(可打性)
>此项标准可以将美国亚利桑纳州沙漠山(Desert Mountain)的叛逆者球场(RenegadeCourse)当作典范。该球场拥有8种难度不同的发球台、宽广的球道、一些很容易攻上的巨大果岭(某些球洞甚至安置了前后两个果岭),以及隐藏在障碍区后面的锦标赛级旗位。这里就好像是几座球场融为一体,从不同的发球台对付不同的旗杆,感觉完全不一样。
>当然,很少有球场拥有像叛逆者球场那样的广袤土地,不过可打性指数依然可以依据各球场的实际状况,对挑战和进攻多样性进行评估,例如在国内,鉴湖高尔夫球会在这项标准上的得分就很高。
>设立在水障碍旁的“缓冲型”沙坑的确可以防止高差点球员失误下水,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降低了球场为低差点球员所设立的“挑战性”。因此在评估球场可打性时,可以将这种沙坑忽略不计。
>对高差点球员来说,果岭附近的草坑或草皮修剪得很短的切球区(Chipping Area)要比沙坑容易,但低差点球手却不喜欢草坑,他们宁愿在沙坑中控制球,或打出倒旋。而且切球区有很多种不同打法,它们有时会混淆低差点球员的抉择,他们也不喜欢。因此在评估球场可打性时,草坑和切球区有助于帮助球场提升分数,因为它们给低差点球手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却让高差点球员的比赛变得更容易。
3、球场难度指数
球场能否做到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给那些从金梯开球的零差点球员制造出足够多的麻烦?
如何测定Resistance to Scoring(球场难度指数)
>首先我们必须认定,这项评分标准并不是建立在“球场对职业球手来说是否足够难”的基础上的。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任何一座球场对职业球手而言都很简单。圆石滩、松树丛2号和牧场沙丘(Prairie Dunes)球场的最低纪录都为60杆,毫无疑问,未来这些纪录还会被刷新到更低。
>如果在特定的日子让一位中等水平的美巡赛球员使用他们熟悉的球具,即使是那些设置顶级的锦标赛球场也非常简单。戴维斯·拉夫三世1997PGA锦标赛在翼脚西(Winged FootWest)球场打出的269杆绝非意味该球场难度很低,请记住,在那场比赛中,只有5位世界顶级球手的成绩低于标准杆。
>我们评分的标准是球场对那些在最后一个发球台开球,同时有几杆会比职业球手打得差的零差点球员来说挑战性如何。这是因为职业球手不会在大多数球场中打很多场,而这些零差点球手却会一次又一次地不停打下去。
>如果你想在Resistance to Scoring(球场难度指数)上给某个球场打一个高分,这个球场必须难度很大,同时很公平。
>如果球场每一洞发球台都要打出260码的距离才能穿越障碍区,该球场难度确实很大,但它很不公平,尤其是在有一半开球都会受风向影响的时候。
>同理如果球场的每一个果岭都有水障碍保护该球场难度也很大,但同样不公平。
>如果球场很难但又失公正,我们只好给它个较低的分数,如果球场相当公平,但一点也不难,我们也只好给他一个较低的分数。
>只有当球场在挑战性与公正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才可以得到一个较高的分数。
完美的Resistance to Scoring(球场难度指数)
>完美的球场难度指数必须将不同的天气状况计算在内。首先球场在风和日丽时不能太难,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风起之时该球场便没法打了。其次是球场将发球标志设在最后面时不能太难,因为如果这样,雨天时果岭将变得遥不可及。同时球场也不应该通过将旗杆位置设定在沙坑后面的斜坡上来增加难度,因为为了避免磨损,旗杆位置是要定期移动的。
>我们可以将希尔顿头岛上的港湾城球场作为此项评估的评分标准,那座球场全长6900码,果岭很小,而且障碍区很多,即使对零差点球员来说难度也很大,同时即使在大风天,也很难在那里找到一个不公平的球洞。独特的整体设计令相连的球洞面对不同的风向,而且球手可以在风大时选择用不同的方法进攻果岭。有些果岭可以采用低滚球打法,即使有些前边设有障碍区,但至少后半部分很开阔,只有几个洞被保护得密不透风。
4、设计多样性指数
球洞在长度(每个3杆洞、4杆洞和5杆洞是否都长短不一?)、球道走势(是否拥有笔直、左狗腿和右狗腿等不同类型的球道?)、水障碍、果岭形状、果岭起伏上的多样性如何?
如何测定Design Variety(设计多样性指数)
我们可以经常在一场球结束后翻翻记分卡和球道手册,其中的信息越多样性,则此项评估的得分越高。这里没有有关设计多样性指数的内容清单,但以下几条打分时应该考虑:
1、球场里是否有类似的左狗腿或右狗腿洞?
2、4杆洞的长度是否一样,它们是否从相当长,一直递减到几乎可以1杆攻上果岭?
3、球场中是否有一些上坡球位(检验球手盲打时的空间感和对球杆的选择)和下坡球位(检验球手控制球的能力)?
4、球场中是否存有一些青睐左飞球和右飞球,同时表面倾斜的果岭?
5、球场的狗腿洞中,是否有些沙坑设置在近角,有些沙坑设置在远角?
6、是否有些果岭前有沙坑,有些果岭侧有沙坑,还有一些沙坑设置在果岭后方?
7、是否有个别果岭的倾斜方向与进攻角度背道而驰?
8、果岭形状和起伏是否两两不一?
一条被摒弃了的评选标准
>你或许知道一条老式的评判标准:果岭大小应该对照攻果岭时需要面对的距离。这条老标准规定,短铁对应面积较小的果岭,长铁对应面积较大的果岭。虽然这条标准仍符合逻辑,但在如今的很多球场中却无法延用。比如一个经常遭遇堵车的短3杆洞的果岭面积必须足够大,因为要给球手标注球位留下足够的空间。
即使是在一些人烟稀少的私人球会,某些果岭也需要扩大面积来增加可以插旗杆的区域。如今的球场设计师们总在尝试建造那些既能给零差点球手的短铁带来挑战,又可以为一般水平球手的长铁提供奖励,同时还能照应到高差点球员用木杆进攻的果岭。这就需要果岭面积很大,但其间有一个小小的理想落球区,或者将果岭设计成斜坡状,或者将果岭分为高低不同的几层。实际上,伴随这项运动越来越普及,小面积果岭正在慢慢消失。
该评估中的典范是美国牧场沙丘(PrairieDunes)高尔夫俱乐部。那里只有两个长度相近的5杆洞,但走势完全相反,因此一个顺风,一个逆风。
>这里有一个短4杆洞可以连续使用铁杆上果岭,而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短洞(第12洞)的球道中央有一棵大树,这里被《Golf Digest》评为“全美最佳18洞”,所有的3杆洞都长度不一,而且方向不同。
>不过牧场沙丘也并非完美,这里所有3杆洞都是上坡走势,这在“设计多样性指数”考核中属于明显的重复。
5、回味性指数
每个洞在发球台、球道、果岭、障碍区、植被和地形等多方面设计的个性如何?全部18洞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又如何?
如何测定Memorability(回味指数)
>首先考量是否每一洞都拥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并不要求你在打完一个球场一周后仍然清楚记得每一个球洞(那是在考验你的记忆力,而不是评估球场的回味指数)。我们需要审核的是球场里是否每一个洞都与其他球洞不同,拥有非常明显的特点。
>接着评判球场设计的整体连贯性如何。大多数情况下,连贯性源自球场的设计风格,它或许是与众不同的沙坑风格,或许是造型技术,或者借用独特的地形和植被。
>如果整体风格将18个独立球洞串成一座无缝隙的球场,那么便可以在Memorability(回味指数)上给该球场打一个高分。
完美的Memorability(回味指数)
>完美的回味指数就是那些每洞都很有特点,而全部18洞的整体性又很强的球场。实际上你跟本不可能找到18个完全不一样的球洞,因为设计师总是参考早期作品。他们喜欢从那些伟大球场中拷贝一些元素。
>当代设计师中,包括杰克·尼克劳斯、皮特·戴和汤姆·维斯科普夫在内都喜欢在不同的球场中加入属于自己风格的球洞。对尼克劳斯来说,是半盲的3杆洞,对戴来说,是那些距离短的盲4杆洞,而对维斯科普夫而言,则是那些可以开球攻果岭的4杆洞。
>该评估中打分的典范应该是美国国家高尔夫林克斯。那里有圣安德鲁斯老球场“RoadHole”和“Eden Hole”的翻版洞。这些球洞并不是完全拷贝,而是做出了一些更改。
6、球场审美指数
球场景观(包括景观美化、植被、水貌和背景幕)为球手每一轮带来多少视觉享受?
如何测定Esthetics(球场审美指数)
>这是评选中主观色彩最强的一项。什么样的景观可以增加一轮比赛的愉悦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常在平原地区打球的人会因看山景、海景而感到震撼,而总在城市中打球的人又会喜欢开阔的草原风光。
>需要注意的是,景观指的是球场内,而不是球场外,是那些设计师附加在设计中,以及球场主或开发商决定添加的人为景观。比如说球场里那些特意修剪出的草纹、人工隐藏起来的球车道、涂上颜色的小路,以及看起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工瀑布……
>当然,近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都使用小山坡来分离球洞,如果这些土墩很美,同时非常自然,则可以把他们算到“球场审美指数”中去,但如果它们一眼看上去就是人造的,则要给出一个较低的分数。
>同时你也应该留心寻找缺点,但不要苛求那些球场无法改变的缺陷。球场外的广告牌、灯塔或是其他一些煞风景的东西也不是球场希望看到的,并不能算作是球场自身的缺点。但如果球场主在果岭后边建了一个休息室,给它一个较低的分数;如果第一洞时不时飞进来练习球,或者干脆用一张丑陋的铁丝网与练习场隔开,也要给它一个较低的分数。
7、球场养护指数
Golf Digest几个月前对这条评判标准进行了修改。原标准为:“最后一次到该球场打球时,你是如何评价发球台、球道以及果岭草皮的养护情况的?”现标准是:“最后一次到该球场打球时,球场的球道是否坚硬而且滚球?果岭速度是否够快?”
如何测定Conditioning(球场养护指数)
新标准更青睐于那些非常适合打球、速度很快同时很硬的球场草皮,更改标准的目的是表彰那些没有对球道和果岭过度浇灌,而且可以在暴雨过后迅速将积水排干的球场。这个新标准并没有对果岭颜色进行限制,鼓励球场尽可能放弃使用交播草,尽量减少球场对生态资源的使用和破坏。
果岭速度在球场养护指数中扮演的角色
>果岭一直是个复杂的课题。几乎每个人都认同,速度慢、柔软而且厚密的果岭不能提供理想的推杆环境;而另一个极端,速度很快的果岭却让人比较容易接受,尤其是在职业比赛中。不过职业比赛时的球场设置并不是我们评估的焦点,我们考量的是球场每一天的正常状态。
>如今的趋势是有一些球场将果岭草剪得非常短,速度非常快,这其实是一种农艺赌博,在高热、高湿地区,过短的草皮会在几小时之内死掉,但在球场看来,为了给球手提供理想的果岭速度,这种赌博很值得。
>或许你认为果岭速度并不能算作是球场养护指数的一个评判标准,但如果你感觉球道草过长是一种糟糕现象的话,同理也应该认定过快的果岭速度也不合适。因为速度过快,攻果岭、救球、切杆、劈杆和推杆都会成为一种碰运气的游戏,而不是真正对球技的考验。当然,如果你执意认为10以上的果岭速度更能检测出球手的水平,也可以把给那些果岭速度快的球场打一个高分,绝对权任你手中。
8、高尔夫文化氛围指数
球场的整体感和氛围是否符合高尔夫的传统价值观?
高尔夫运动中的很多传统,例如柳条编织成的旗杆、球僮室已经完全消失。我们正努力保护这项运动中的传统,而这项“高尔夫文化氛围指数”的评选正是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并没有一份特别详细的“保护清单”,但以下这几条的确对在“高尔夫文化氛围指数”中获得高分有帮助:
1、没有球车道
2、没有码桩指示树
3、会所装潢简朴
4、拥有私人的更衣室
5、球场的地形和球洞之间的距离适合球手步行打球
不过以下几条却与“高尔夫文化氛围指教”背道而驰,不能获得加分:
1、球场上的GPS系统
2、会所中的花格子地毯
3、雪茄室
新球场有高尔夫文化氛围么?
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没有”,但长远考虑,有些新球场还真在努力创造这一切。上海佘山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留心观察,他们正在很多细节上逐渐打造属于自身球会,同时符合高尔夫传统文化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