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中国高尔夫发展史,就像坐过山车,跌宕起伏,命运总是掌握在时代的弄潮儿手中。根据2013年度朝向高尔夫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尔夫发展的第一个10年(1984-1993),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催生了16家高尔夫设施;第二个10年(1994-2003),随邓公南巡改革开放的升级,全国高尔夫设施增加至136家;过去的10年(2004-2013),在国家限制性政策的背景下、得益于宏观经济特别是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球场数量得暴增,增加到550多家设施。 从增长规律来看,中国高尔夫发展的前二十年是政策的产物,因为招商引资需要,而后十年是宏观经济发展(特别是房地产发展)的附属物。不过,2014年的中国高尔夫球场发展数量甚是“悲怜”,在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国家整顿规范中,戛然而止。 可以说2014就是中国高尔夫三十而立的转折元年,尽管艰辛,但曙光在望,中国高尔夫不管是政策的产物,还是经济的附属物,都有其特殊历史阶段产物的必然性和不可重复性,然而高尔夫归根到底摆脱不了它运动的天然属性,纵观中国高尔夫历年的发展脉络,它从未走远。 引入初衷,定义休闲 1978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廖承志在接见日本客人时就提出,可以考虑建设高尔夫球场,为来中国投资的外商提供休闲、度假的场所。 首支球队成立填空白,中高协成立树规范 1985年1月中山温泉高尔夫球队建立,成为中国第一支高尔夫球队。同年5月24日,经国家体委批准,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在北京成立。 办国际赛事接轨世界,进全运会亮相全国 1986年1月25日至26日,“中山杯”职业/业余国际邀请赛在广东中山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国际性高尔夫球赛。 1987年,高尔夫列为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表演项目。 运动员斩获大赛桂冠,职业化制度明灯引路 1988年,第一届中国女子业余公开赛在中山举行,中国队获得了团体冠军,林燕媚拿到了个人冠军,这是中国高尔夫历史上第一个女子比赛冠军。 1989年3月,中山温泉高尔夫球队派员参加香港世界业余女子高尔夫球公开赛,获团体第一名。9月5日至8日,全国高尔夫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 1993年,3月16日中高协出台《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实行职业化制度的具体方案(草案)》,向国家体委打报告申请推行职业化。7月22日,职业化制度赢得认可。 走出国门实现零的突破,高球教育培养未来精英 1994年,中高协加入了亚太高尔夫球联合会。同年广岛亚运会上,张连伟夺得男子个人亚军,女子团体获得铜牌,实现了中国高尔夫在亚运会历史上奖牌的零突破。 1995年,第一个由外企冠名赞助的中国高尔夫国际职业大赛在北京举行。由中高协主办的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也在这一年创办。这一年,中国第一所培养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北京高尔夫运动学校成立。 1996年,张连伟与程军搭档竞逐高尔夫世界杯,并以外围赛第一的成绩闯入决赛。 1997年,程军夺得Volvo中国公开赛冠军,成为第一个在国际赛事上夺冠的中国选手。 公众球场推动大众化,业余赛事培养好选手 1998年,**总理将“百慕”牌高尔夫球杆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中国高尔夫球协会正式加入世界高尔夫球联合会,成为其中一员。 1999年,BAT中国职业联盟杯巡回赛产生,第一年共举行了六站。 2001年,中国高尔夫业余巡回赛第一站在广东中山举行,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的业余赛事,培养了众多优秀选手。 2002年,全国第一家公众球场正式开业,为推动深圳乃至中国高尔夫球运动大众化迈出了第一步。 2003年,国内第一家批发、零售高尔夫用品的大卖场“高尔夫用品批发大世界”在北京女人街开张营业。 欧巡首登中国,国际合作深入 2004年,欧洲巡回赛首次登陆中国。 2005年,由欧巡、亚巡、澳大利亚PGA共同承认的尊尼获加精英赛第一次登陆中国。 国家队培养高素质人才,梁冯成国际瞩目明星 2006年,中国高尔夫国家队成立。 2007年,梁文冲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封为2007年度亚巡赛奖金王和年度亚巡赛最佳球员中国选手。 2008年,冯珊珊成为第一个获得LPGA全卡的中国内地选手,同年欧洲女子巡回赛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2009年,同一亚洲巡回赛在中国揭开序幕,标志着中国在国际高尔夫界的话语权正在日益增强。 降低税收助发展,备战奥运现新星 2010年,云南省政府将当地高尔夫球会营业降低至10%的税收,以示支持发展。 2011年9月,为了备战2016年及2020年奥运会,中国高尔夫球协会特批四位未满18岁的国家队队员转为职业选手。 2012年,全国各地为推动高尔夫发展,陆续为高尔夫球会经营“减负”营业税,其中广东降至5%,创全国新低。 2013年,14岁的中国球手关天朗成为美国大师赛最年轻参赛选手,成功晋级并获得最佳业余奖,同时成为中国高尔夫在世界崛起的代表人物,产生着广泛影响。 深圳国际赛解开帷幕,城市名片开放办赛 2014年10月,由中国高尔夫协会、欧巡赛联合认证的“深圳国际赛”宣告永久落户深圳正中高尔夫球会,首届赛事将有50名中高协球员参与,成为推动中国高尔夫发展的重要平台,意义非凡。 高尔夫俱乐部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众所周知,高尔夫这种融合了健康、环保、低碳、高雅的运动,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已充当城市文明的一种体育文化符号,是城市生活方式所必备的硬件工具,更是体育文化冠冕上的明珠。 既然中国高尔夫同世界高尔夫运动一样,它的本质属性文化就是一项体育休闲运动,但为什么却被妖魔化了?归根究底,根源还是在于高尔夫在进入中国的时候,是政策导向催生了高尔夫俱乐部的生根发芽,后来又被经济发展大潮淹没,并无限地拔高形象,从而导致高尔夫在中国百姓脑海中只有空间接近,没有心灵共通,不能被大众接受,进而遭到抵触,甚至被无情地“辱骂”。 古人云:解铃还须系铃人,是政府的根源,就需政府引导规范,2014年,政府推出一系列有关于高尔夫建设管理条规,正为高尔夫的发展指明方向,未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就是为什么2014年作为中国高尔夫发展转折元年的重要原因。 当然,高尔夫俱乐部系铃原因,当由俱乐部本身理性回归解决。作为全球市场经济化的今天,任何一家高尔夫俱乐部的经营模式如何取舍,是定位大众球场,还是旅游型球会,抑或是纯会员制俱乐部,外人根本就无可厚非,更不能说三道四。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也是社会公民,它的发展肯定脱离不了民众基础,更不能不履行社会责任。否则,将会受到社会、百姓、政府的无情阻击,这也是今日之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最大障碍:民众不理解,政府不支持,大众媒体不力挺,社会不认可。 既然如此,高尔夫俱乐部能否在高尔夫运动破釜沉舟的时代,成为弄潮儿,助力高尔夫运动回归本质? 从中国第一家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看,其助力改善高尔夫产业的招商引资环境,树立外商投资合作榜样,又做了一系列推动高尔夫产业发展的举措,比如成立首支高尔夫球队,推出一系列造福当地民众的措施,得到了中国政府以及当地民众上下一致的极力支持,也成就了自身功成名就的典范。 鉴史可通今。再看看行业内另外一家俱乐部——深圳正中高尔夫球会,其试图打造“深圳国际赛”平台,以展示、宣传深圳城市形象,推动中国高尔夫发展,这样是否能缔造传奇球会的诞生?不妨分析看看。 中国本土企业引进并主办欧巡赛,尚属首次 据公开资料可查,正中高尔夫是一家定位为纯会员制的都市休闲商务球会,拥有36洞球场规模,早年名不见经传,但2014年4月举办“第二十届沃尔沃中国公开赛”之后,一举跃为行业的一颗明星俱乐部,从默默无闻走向全国知名。尝试大赛甜头后的正中,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刚满半年时间,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告,2015年4月开始,将连续8年举办“深圳国际赛”,以城市、国际、开放、商务、时尚为赛事定位,是中国大陆唯一以城市命名、唯一由球会拥有,且唯一由中国本土企业引进的欧巡赛,首届总奖金高达250万美元,为中国引进全新欧巡赛。 中国选手份额大,亮相国际机会难得 深圳国际也得到了欧巡赛和中国高尔夫球协会联合认证,在156位参赛球星里,中高协选送球员就占据50名,对于试图突破发展瓶颈、缺乏国际大赛历练的中国高尔夫而言,意义重大。 赛事与城市相伴成长,体育与经济并驾腾飞 从世界范围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正中做深圳国际赛的目的就是:要为这座城市提供流行与时尚生活方式,成为城市现代生活方式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从另外一角度看,进入城市经济阶段的深圳,城市建设已步入智慧城市领域,正中高尔夫球会恰恰就是智慧城市的体育硬件和人文符号。 类比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发展思维,正中高尔夫球会的做法已突破一家俱乐部经营的本身,以赛事推动球会走向顶级俱乐部的同时,更以此为平台,与城市形象,与国家高尔夫发展同进步,共成长。用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高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小宁的话说就是:体育赛事跟城市发展融合,以赛事为平台融合了城市的特点,打造有性格的城市名片,对于城市的国际化起到重要的作用,既符合时代潮流,国家也支持。 《论语·为政》中提及三十而立,意思是通过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之后,确立对待生活和处事的态度和原则。中国高尔夫而立之年,回归体育运动属性,回归本质文化,以深圳国际赛为范例,带动一座城市的高球潮流,继而让高尔夫走近中国人的休闲生活,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