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一个文件,从2014年开始执行运动员等级评定,业巡赛的前15名可评为健将级;高尔夫运动的业巡赛第16到50名,可以评一级运动员,一级运动员可以免试读大学;50名以后可以评二级、三级等。随着教育部门对体育事业的重视,校办体育也会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已经在接收高尔夫特长生,不少高尔夫运动员都进入该校读书深造。 乍一听,这对高尔夫运动是利好消息:高尔夫运动员能免试进大学,它还能跟腐败、奢侈等敏感词沾边儿吗?什么类别的学校会为高尔夫一级运动员免试呢?哪个级别的业巡赛主办方享有这项优惠政策的积分排名权?免试进入大学的青少年球员,他们的出路是职业球员还是具体学科的本科毕业生?一大堆的问题浮现在我们眼前。 记得去年做一档聊天节目时,我说过:“在中国,奥运冠军级别的运动员可以进清华、北大等名校深造,可高尔夫球员没有这样的优惠政策。什么时候才能像美国大学一样,有稳定的大学生运动员和校队培养体系,有完整的高尔夫赛事体系?”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说明国家在认可高尔夫这项运动上迈出了新的一步——高尔夫不再是伤风败俗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下一个三十年,中国的高尔夫高手不再是球场打工奇遇记塑造而来,而是经过严谨专业的体系训练出来的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运动员。 那么,问题又来了。中国的业巡赛,上至五十多岁的老球手、下至十几岁的青少年球员都可报名参赛,用业巡赛来评定运动员等级,是否会降低适龄大学生的入选范围?如果青少年在美国AJGA比赛中排名靠前,美国大学的橄榄枝伸向他们时,用心良苦的父母还会让孩子考虑中国的大学吗?国内大学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也许有朋友说,有政策总比没有好吧,你就别瞎操心了。其实,我关心的是教育部能否真正建立一套完善的“学习+运动”的体制。有了标准化的流程和制度,体育局、中高协、赛事组委会和大学,才能愉快地一起培养人才。 作者:李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