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曾到杭州千岛湖游览过,并应朋友邀请,到开业不久的千岛湖高尔夫球场体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是由浙江著名的民营企业万向集团投资兴建的,由国内著名的高尔夫球场管理机构朝向集团运营管理。 自然,这个球场不无例外地是“高尔夫+地产”的商业运营模式,这是当时中国大地上开发高尔夫的普遍模式,球场周边盖有不少别墅地产,风姿绰约,玉树临风,背靠千岛湖这一著名景区的旅游风景资源,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成为当时杭州地产旅游度假形态的标杆产品之一。 因为专业的缘故,我的眼光却被吸引到了高尔夫球场,我以为,无论是设计还是建造,尤其是风景,这是一个在整个江浙大地都可排名靠前的球场,虽然新建开业不久,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经时间的雕琢才可以趋于完美的地方,但总体而言,球场确实令人震撼,令人陶醉,让人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挥杆冲动。 但是,不久前,我再次前往千岛湖时,却被告知,这个曾令我心醉、心动的球场因建设违规和环保问题被勒令封场,并且面临着被铲除的命运。 我的心不免有些惆怅,因为类似的消息也时不时从国内其它地方传来。建设违规和环保问题成为许多高尔夫球场建设和运营的硬伤,而其中问题的症结何在?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若干年来,中国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始终是带有某种“原罪”特征的,诸如土地、环保,诸如违规、腐败,诸如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博弈等等,等等,这是基于某种中国特色的利益博弈,也是中国式的某种尴尬和流弊使然。 高尔夫运动,无疑是美好的,人们常常用Green(绿色)+Oxygen(氧气)+Light(阳光)+Foot(散步)来诠释高尔夫(Golf)运动的美妙和特质。正因为如此,这项发源于苏格兰的牧民游戏才风靡了整个世界,不仅在欧美,也在今日的中国,成为许多人的运动新宠和时尚。因此,奥运会也将此列入了竞技比赛项目。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项运动变味了呢?让它具有某种“原罪”特质了呢? 我们暂且不论这项运动衍生出来的种种腐败现象以及呈现出来的畸形和变态的一面,因为,就其本质而言,这些现象产生的土壤其实都与高尔夫运动的本身无关。 在中国,从国情出发,高尔夫最遭人诟病的无非是两点:土地和环保。 中国地少人多,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需要特别地保护。高尔夫动辄占用大量耕地,因此要严加控制。 高尔夫球场的草坪维护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环境污染。 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一下欧美国家是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的,或许能提供某种借鉴。 关于高尔夫球场的土地供给,英国政府颁布有相关土地使用法规,土地性质分为7类,其中有4类是严禁高尔夫涉足的,其它的则鼓励开发利用。 我们是否能借鉴这样的政策,既有严禁涉足的惩戒,也有网开一面的鼓励。 在荒地、垃圾填埋场地、贫瘠的山坡地开发建设高尔夫球场,难道不值得鼓励吗? 中国的高尔夫球场一直还背着“环境污染”的恶名,但在较之中国更注重环保的欧美国家,似乎并不如此,原因何在? 一则是政府有严格的法规,违法必究;二则是企业崇尚自律,依法办事。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导致了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水源保护地,高尔夫球场依然存在,因为各项指标合格,你就有合法存在的资格。 记得,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考察时,建在拉斯维加斯湖畔的球场就是当地人的一个骄傲,因为这是一个当地风景最美的一个球场。要知道,拉斯维加斯可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当地人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从来就没有缺失过。 只能说,高尔夫球场对水资源保护达到了政府和公众的标准。 从这个意义上说,千岛湖球场若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也是能够生存下去的。 但中国的现实在于,任何网开一面的容忍,都可能造成千疮百孔的困局。 因为中国式的变通,中国式的公关和中国式的“潜规则”,使得所有的法规和标准都可能流于形式。 我们国民的道德自律水准也很难保证我们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 所以,我们就只能一刀切。 我们不能在水资源环境良好的任何区域建设任何一个高尔夫球场。 因为破例就会形成仿效,仿效就必然导致破坏,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 我们的高尔夫球场也就越来越远离美丽的山水。 千岛湖的高尔夫球场也就必然逃避不了被封场、被铲除的命运。 这是中国高尔夫的“罪”与“殇”。 这也是中国当代现实的悲哀和无奈。 作者:湖人铁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