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起中国高尔夫,朋友脱口而出“中国高尔夫文盲严重”。作为一个高尔夫媒体的从业人员,“惭愧”二字油然而生。 回望21年来的发展,中国高尔夫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高尔夫文化。仔细揣摩一下,朋友大概是这样的意思:文化的缺失实质上是高尔夫媒体的缺失。的确如此,虽然高尔夫媒体在中国发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些媒体在内容上基本上都是在报道国际大赛事、国际高尔夫大腕及国际球场以及高尔夫技战术;在高尔夫文化的传播上却是集体失语。 过分注重赛事技术,在深层次的文化宣传上却蜻蜓点水一般,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整个高尔夫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这是个恶性循环,对高尔夫理解不够,这一切都导致中国高尔夫“文盲”。 第二,文盲的高尔夫媒体从业人员。翻翻目前的高尔夫媒体,你会发现内容似乎都是大同小异——基本只是在从事国外高尔夫新闻的翻译工作。从运动的角度来讲,技能的提高需要大量的实践及职业教练的指导,而不是天天看技术教材。比如,高尔夫技术水平分为很多阶段,每个阶段所需要的球杆及当时的场地也是重要的练习要素,并不是一个外国教练拿着他自己的球杆,在他的场地演示就能把此技能推广到所有人身上、应用于其它球场上。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他们没有为中国高尔夫爱好者引进他们想要的东西,无视中国高尔夫本土特性及市场需求,仅仅一味地谈技术、谈赛事,谈高尔夫大腕。 曾几何时,我与东莞某台商(高尔夫爱好者)交流时,谈及高尔夫媒体这种现象时,他硬是将国内主流高尔夫杂志一一批评;原因很简单:他看老虎已经看烦了,看报道的大赛也已经看厌了。对于技术部分,他本人认为,很多报道是在误导,在不同的环境下,除了基本动作,其他都是无所谓的。这实在是中国高尔夫媒体的悲哀。 第三,文盲的高尔夫爱好者。爱好者的文盲,实质上是他们对高尔夫运动本身以及高尔夫文化的粗糙认识。高尔夫之所以是绅士运动,是因为对高尔夫礼仪的尊重。国内的大部分高尔夫爱好者在礼仪上的缺失是完全违背高尔夫运动的宗旨。在国内球场上,穿着不合规矩,高声喧哗,口出秽语的事情时有发生,这是对高尔夫文化极大的侮辱。 此外,高尔夫爱好者文盲还体现在消费不理性。现在市场上价格在五、六千元以上的球杆,绝大部分高尔夫爱好者并不适合用。但是国内高尔夫球手在球杆的选择之上完全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如果非要在三者当中找个责任最大的,那么必然是高尔夫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体而言必须担负起这个扫盲责任,目前媒体在传播方面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 期待中国高尔夫强势媒体,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重要是人文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