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在香港已否普及化?可见的事实是,在香港愈来愈多人开始打高尔夫球,一部分人从以前对高尔夫只是抱着遥不可及的态度,渐渐地变成自己也是高尔夫运动活跃份子;至于其它还未接触过高球的人,在耳濡目染之下,亦开始对高尔夫不太陌生。 不过,严始来说,高球在香港,还未算得上是普及化,更谈不上平民化。 普及的四大标准 事实上,怎么才叫普及化?是不是有些外国游客在香港偶而看到有人背起整套球挤进公共巴士或乘地铁去练习场练球,回国后便对人说香港人热中打高球,高球在香港便是普及化?笔者以个人主观定义来厘定,一项活动在一地域中能称得上是普及化,必须具备以下四大条件:一、流行程度非常高;二、全民参于、支持或接受;三、accessibility高及和四、在社会上渗透力强。 举一个简单例子,卡拉OK在香港非常流行,虽然不是每个香港人都喜欢唱K,但差不多全部香港人都接受和随时随地可以唱卡拉OK;唱K风气,渗透到各行各业和各式场合,甚至立法局议员中也有喜爱唱K之人。那么,毋庸置疑,卡拉OK在香港便是非常普及化。 高球融入欧美澳文化 反之,根据以上定义,足球运动不能说是普及化(因为我们不是想踢足球便随时可以组队落场),甚至连赌球活动也不是(虽然我们随时随地也可以「落波缆」,但社会上不是一致赞成赌球),我们只能说香港流行足球和赛马活动而已。 放诸欧、美、澳各大城市中,高尔夫早已融入了当地文化,成为生活中一部分,任何来自各阶层市民,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到公众球场打高尔夫。笔者以前趁出差之余,曾在这些大城市附近的公众球场独个儿walk-in打球,多年来同过组一起打球的陌生人计有当会计的、律师的、股票投资的、助产士的、城市规划的、超市收银的、银行客户服务的、医院急救的、开货柜车的、维修汽车的甚至是收集垃圾的和打拳的等等什么职业也有,这些城市被称之为普及高尔夫,最是当之无愧。 再看看日本、南韩和台湾,高尔夫无疑是十分流行,但仍说不上是普及化。因为在这些人口密集的城市中,都是土地短缺,能建高尔夫球场地点多离市区太远,接近城市范围的球场变成奇货可居,不是一般人可以负担得起高昂的打球费用,亦不是每个市民想打高尔夫便抽空到球场便可以,accessibility依然非常低。 在日本各大城市,如要在周末日打场高尔夫,其安排logistics上复杂程度,有如在港筹备一场小型婚礼。笔者有一年在东京,问及一位日本女秘书同事,为什么在周五放假前夕,整天老是愁眉苦脸?她说上司赞赏她的工作表现,请她打球作奖励,她早在两个月前已定了球场筹备好一切,但天气预告翌日会有雷暴,她怕封场,错失一次大好打球机会。落寞之神情,像是我们小孩子时候爸妈答应带我们到沙田红梅谷远足但因下大雨取消一像。 港韩球迷越境打球有因 在首尔情形也好不到哪里,打一场高尔夫,往往要驱车两小时,加惯性塞车两小时,从晨曦破晓时分驶到球场时已花了四小时,再踫到大雨滂沱,再苦候一小时待雨停才开球,回程塞车也是例牌,在首尔打球就是考验球员舟车劳顿的耐力,往往就是为着打那短短的四小时球! 难怪每周末,在中国山东的威海的球场上,我们看到一批批的韩国人,他们就是选择了宁坐五十分钟飞机越境打球还觉得是上算的一群,和香港人周末北上珠江三角洲打球道理一样,只是相反地因为一般香港人根本没经济条件成为本土寥寥可数的私人球场会员,也不是因为怕前往西贡滘西洲的公众球场交通不便,理由只有一个,就是香港能供纳税人享用的高球场长期不敷应用。 写到这里,不得不表扬香港赛马会一直对香港高尔夫球的贡献,在十年前拓建了两个公众高球场,至今已达一百万人次使用,今年初再兴建第三个,可望舒缓一下高球潮流下的需求。 愈流行愈难普及 但说到底,香港特区和日本、南韩这些国家一样,高球迷愈来愈多,亦趋青年化,对公众球场的需求愈多,但永远都不够,像个恶性循环。讽刺一点来说,高球愈是流行,便愈难做到普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