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北京高尔夫圈里动静很大的,莫过于有上百名销售人员的佰嘉通。当佰嘉通的创始团队,一遍一遍地讲述着高尔夫行业的“苏宁模式”,描绘着在球场和打球人之间创建中介服务平台的美好前景,讲述着如何准备烧三千万,烧出个高尔夫上市公司时,有多少人真正相信高尔夫行业能出上市公司?虽然在美国, 加拿大,日本等国,都不乏高尔夫上市公司。甚至连弹丸之地的台湾,都有一家高尔夫上市公司。 2005年的佰嘉通,在收音机上大作广告;销售人员带着成群的父老乡亲到练习场进行高尔夫扫盲;佰嘉通甚至采用了扫楼的方式(扫楼是指把传单等宣传品逐楼逐户地进行发放),把传单塞进许多中低档社区。到了2006年,佰嘉通更是在广告中提出“中国有一亿人打球”的论调。(其计算依据是美国有十分之一的人打球,中国未来也会如此,即未来的中国应有一亿人打球)。 2006年,佰嘉通的脚步迟缓了。从夏末开始,不断扩张领土的佰嘉通,开始传出外地公司拖欠工资的消息,接着,又有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高尔夫的相关人士投资佰嘉通的消息在坊间流传,佰嘉通内部对新产品开发的不同意见也浮出水面,甚至有行里人预测佰嘉通的高层要卷钱外逃。在中国高尔夫行业,这样一个发育水平很低的产业里,佰嘉通到底是一个开荒的先驱,还是一个壮烈倒下的先烈,众人纷猜莫测。 经过两年的努力和煎熬,佰嘉通终于在2006年冬,获得了中国高尔夫行业里第一家透明公开的风险投资,使风险投资(风投,也称V.C.)不再是观望高尔夫,而是认真琢磨如何一起从高尔夫里淘金了。 佰嘉通的产品是否合理,球场和练习场是否愿意长期合作,佰嘉通压缩上游(球场)利润空间的能力有多大,下游(打球人群)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竞争对手跟进的步伐有多快,如何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都是佰嘉通下一步面临的问题。无论佰嘉通走向上市的路还有多漫长,佰嘉通对中国高尔夫的贡献,是它一扫高尔夫行业初级低效,各自为政的作坊式运营套路,把竞争激烈的消费品市场的思路和做法带进了高尔夫,虽然在过程中,似乎从没注重过品牌形象问题。 高尔夫虽然在中国是个年轻的行业,但不经意间,总透着传统地产行业的陋习和惰性。佰嘉通的“苏宁模式”,是否能在地产商主导的高尔夫行业成功,有待考验。有一点没明白的,就是2005年的佰嘉通,为什么提出了苏宁模式,而不是今天看起来更为成功的国美模式? 背景资料: 融资方:佰嘉通,是北京一家专业的高尔夫运动服务商,侧重推广大众高尔夫。佰嘉通的主要产品是价格不等的打球卡。打球卡中多包含球具,教学,打球优惠价格内容等。佰嘉通在全国部分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