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的精髓是什么?答案是文化,这个文化包括高尔夫礼仪、规则和精神。 一个没有文化的运动,不会有任何生命力,高尔夫在国外风行也就于此。中国的高尔夫发展,需要宣传高尔夫文化,然而现在富人们在球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迹,规根于高尔夫运动文化内涵在中国还沉睡着或者被遗忘了。 变态的榜样 高尔夫人群的增加,对于高尔夫发展是件好事,然而一个突出问题显现出来:高尔夫礼仪匮乏,追究其原因颇有历史来由。 高尔夫在中国进入阶段就遭遇过仇视,这也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因为很多官员、富人是最初体验这项高雅绅士运动的人群;很不幸的是,这也给高尔夫运动冠上了腐败之名,高尔夫文化就这样被国人悄悄“改头换面”了。 在一个球友名为《高球和国人陋习》的文章里面这样写到:“官员打球,他在球场上还没法还原高球本色,他更多的是被老板们请来打球,他是被拍马屁者,依然保持官员习性。因此,在球场上你要让他开心,姿势不对你不要说,不懂礼节你也不要说,如果他打坏一杆你可以让他重来一次;和草根老板打球,你要忍受他的无故迟到和他的大嗓门,还要当心在你挥杆的时候他会不会说话,你还要当心他是不是挪动球位,或者在找不到球的时候是不是突然发现他的裤腿里掉出球来……” 高尔夫这项外来运动和文化就被中国传统的人情世俗文化给“折服”了。 势利的媒体和球会 高尔夫在中国是先有了球场、球友、从业人员,然后“恍惚”了若干年才出现了高尔夫媒体。特别是近两年,高尔夫媒体呈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气势,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尔夫媒体仍处于“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阶段。 高尔夫媒体应该是高尔夫文化的最直接的宣传载体之一,但是很不幸的是很多媒体并非如此。高尔夫文化,需要一个阶段的培养。对于初学者除了在球场上向同组球友学习高尔夫的礼仪、规则之外,媒体、球会有没有责任“传道、授业、解惑”呢?球会是不是应该改变现在“有钱既是客”的经营思路;在传播上,媒体是不是应该抽出一些“义务”版面,介绍这些礼仪、规则,给“有赏”的版面缩点水。 很多初学者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球在沙坑里面,在打球之前接触到沙子,然后同组的球友告诉自己规则是不允许这样的。面对初学者,球会和媒体大多数还停留在“标榜”高尔夫文化,而并没有把文化“分解”给球友。 一个招人喜爱的高尔夫球员,除了拥有着木杆、长铁、短铁、推杆等独步天下的“绝招”之外,他们在球场上彬彬有礼的表现和气质更是球迷追崇他们的原因。高尔夫媒体和球会也应该如此,丢弃了高尔夫的精髓——文化,也就失去了读者和客人。国内的高尔夫媒体也在标榜着高尔夫的文化,比如多么名牌的球具、多么神奇的挥杆姿势。但是球场上仍然充斥着一手提着名牌的球杆一手接着电话叫嚷;用名牌球杆偷偷挑出来“困境”中的小球,捧个奖杯回家的球手。 相信有些球友是“不知者无罪”,也相信有些球友是“明知故犯”,但是作为高尔夫的从业实体——媒体和球会,都要像幼儿园的教师那样“苦口婆心”地宣传高尔夫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