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到底有多少家高尔夫球场,我想这个问题不是很能说的清楚,因为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不是很好统计。前一段国土资源部进行调查,还弄得人心惶惶,但也没有真的那么担心。说白了,中国的事,不管是什么,只要你存在了,那么需要考虑的就是存在以后的事了,例如超生的小孩,只要出生了,就无法补救,只能考虑如何上户口,如何解决他的不合法等等问题,一般以罚款了事。高尔夫球场的存在也是这样,何况能建球场的都是有实力的企业,其实除了个别占用土地影响扩大化之外,高尔夫球场的存在并没有对普通老百姓产生根本的危害。相反,还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当然也包括我们所有的业内同行,此类话题不在此过多叙述,今天主要想谈的是高尔夫球场发展方向的问题。 发展方向的话题起因是大家一个话题,听说X省又在建几个球场,听说X市有几个球场正在招兵买马,何时开始动工。。。。。。,新建了这么多的球场,可是到哪个球场提到的最多的却是生意不好,去年又亏损了多少,会员卡价格又在下调等等,最终的问题是——球场越建越多,但打球的人却越来越少,球场如何生存?。 中国的高尔夫球场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后建设”问题,等同于“后奥运”问题一样,奥运会申办成功了,大家高兴,但随即而来的却是对“后奥运”问题的深切关注,大量奥运场馆的闲置问题,去年冬季还收到邮件,鸟巢开设了滑雪场,记得还有过报道,拆除了多少座位,如何进行了改造,其实这都是”后奥运”现象。高尔夫的”后建设”现象即将显现出来。 现在的球场建设目的较多,但可以大概归为几类,房地产配套最多,度假村配套一部分,企业发展高尔夫产业一部分,纯经营一部分。 房地产配套的球场可能一开始的经营压力会相对较小,因为房地产会养着球场,靠球场的影响和景观卖房子,曾经听过一个老板说,球场一年赔点钱不要紧,那是小钱,一栋别墅够球场生活两年的,但房子总有卖完的时候,高尔夫球场在这样的企业中就像是一个成长的孩子,总会有自己走路自己生存的那一天,到那时候,企业的老板就会更换总经理,以求如何能通过球场自身的潜力挖掘不再亏损,甚至要求每年的利润达到多少,这种情况下,客流量的问题便凸现出来。 不论是哪一类的球场,客流量是经营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可以说没有客流量就没有一切。中国远不能达到像奥古斯塔那样的世界上都绝无仅有的模式。但客流量是要有一个总量衡量的,在中国球场建设数量增长比例是打球人口增长比例N倍的情况下,这个总量都不能保证,各球场的客流量如何保证?利润何从获取?球场如何生存? 设想1、在今后的发展中高尔夫球场会优胜劣汰,部分投资人会因无法承受连年的亏损而出售出租球场以达到资本经营的目的来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设想2、部分投资人会通过土地变性,将球场改造,减小面积或减少洞数,利用变性出来的面积继续房地产运作。 设想3、球场迫于高额的养护运营费用,将减少投入,降低球场品质,下调打球费用,逐渐转向公众球场模式,增加客流量,以“量”求生存。 设想4、球场利用自身资源,广泛开拓业务范围,增加利润点,例如:婚庆、拓展培训、高尔夫教学、利用球场的空置面积和苗圃合作,接待会议、影视拍摄等等。 后奥运“低谷效应”主要由投资波动引致,2008年奥运会不会改变北京原有的经济发展轨迹,后奥运低谷的潜在风险有可能转化为现实风险,需从落实投资规划、改善消费保障、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挥金融业作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那么高尔夫行业呢?高尔夫球场的“后建设”,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凸显,2010年的一个数据显示,经济危机下美国的球场平均每年关闭100个,09年全美国16000家球场有140家关闭,从整体看美国高尔夫一开始是各个级别的高尔夫爱好者逐渐减少,接下来是高尔夫球场供应过剩,最后才是大的经济危机打击。高尔夫爱好者减少的问题在我国现在也同等存在,一位业内人士做过一项统计,一位高尔夫爱好者从第一次接触高尔夫,到逐渐上瘾、狂热的练习、破百、九字头、八字头,到每年的打球数量逐渐减少,直至每年很少打球,这个过程一般是3—5年,新的会员和爱好者的增长量远比打球人数减少量要高,而球场建设开业的比例又远远高于打球人口的增长量,在这种模式循环下,球场过剩的弊端迟早显现出来. 我们认为高尔夫在中国发展从萌芽到成熟一定会经历很强烈的阵痛,这也是高尔夫的参与者不得不面对的,同时也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研讨高尔夫行业中长期规划。 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还望大家一同探讨,希望中国高尔夫行业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作者: 臭皮匠联盟(王麟、王学青、王飞、王建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