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同场竞技,但广外的张玉阳(左)已有近10年球龄,曾获多项业余比赛冠军,显然和身边的几位对手不属同一“级别”。像黎佳韵、张玉阳这样的大学生高手,目前在国内高校寥寥无几。 今年8月,将在深圳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首次将高尔夫列为比赛项目。 对于中国大学生高尔夫的水平,上月底在深圳参加迎大运全国高校高尔夫球邀请赛的中国大学生体联官员和高校领队一致给予了低调的评价:亚洲中游,世界中下游。 从某种角度上讲,中国高校高尔夫和国外大学并没有可比性。除了起步晚,更重要的是,和篮球、网球等运动项目一样,不少欧美国家的大学也是职业高尔夫球手磨练的平台;而在中国,大学生学习高尔夫,更多的是为了给将来的就业铺路。 丰俭由人,各有各的玩法 21岁的王顿代表上海财经大学队参加迎大运全国邀请赛,小伙子来自云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三的学生。 “在我们学校,高尔夫是一门选修的体育课,也有学生自发组织的高尔夫社团,”赛前,王顿在练习果岭边接受南都记者的采访,“社团的装备是社员凑钱一起买,当然,只能买便宜的,现在只有几支7号铁和几支5号铁。我们一共有30多名社员,大家共用10几支球杆。” “训练嘛,是去校外的一个练习场,我们以社团的名义办了一张会员卡,是大家凑钱办的,练习场的教练教我们打,有时候学校体育老师也会来教一下,下场就得自己解决了。学校方面,除了有时候会请老师来指导我们一下,或者介绍我们去参加比赛,其他方面的支持就没有了。” 王顿粗粗算了一下,学了三年高尔夫,大概花了3000元。“我觉得高尔夫是在社交上比较有用的东西,又比较健康,但是球杆太贵,要让学生和家庭承担的话,压力比较大。还有场地,下场打球费用很高,现在也没有什么办法解决,我们以学生身份去也得不到优惠。球会方面说,想优惠的话,就得达到一定的人数,才能给一个比较优惠的团体价格。” 和王顿相比,来自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选手付晓阳就不用担心打球的问题,“我们这个专业把艺术和高尔夫结合在一起,学校比较支持,经费投入比较大,所以我们自己花钱并不多。学校自己有练习场,每周一两个课时是有教练教的,平时练球随时都可以。下场的话,我们有合作单位,花不太多的钱就可以去打了。我们校队队员平均10天到半个月有一次下场机会,临近比赛的时候每周还能下两次场。” “我们这一届学生刚开始都对高尔夫不了解,我也是觉得新奇,后来慢慢地就喜欢上了,现在的水平是100多杆。大家都说高尔夫是朝阳产业,但我对就业还是有点担心,我曾经到球会实习过,觉得和自己的想法有一定的偏差。”付晓阳说。 高尔夫专业,没有想象中那么贵 付晓阳所说的校队成立于2009年,一共有13名队员,分为一队和二队,是从几十名高尔夫专业的学生中选拔出来的。2009年,一队参加全国比赛进入了前10名。 “大一大二的学生由学校配装备,75名学生每人配一套球杆。技术教学一周有4个学时,有专业的教练教。在保证专业课训练之外,每周有三个下午在练习场练习。我们和上海本地几个球场有合作,学生可以到这几个球场以优惠的价格下场打球。”付晓阳的班主任、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队领队李康向记者介绍。 李康觉得,业内有个误区,就是学生学高尔夫下场打球得不到保证。“其实,只要学生打出了成绩,就会有球会、公司或个人请他们去打球,以嘉宾或队员的身份,可以弥补学校给予他们打球机会上的不足。” 高尔夫专业的学费是否特别贵呢?李康不这么认为,“我是深大毕业的,深大高尔夫学院一年学费一万多,其中进修班一学期一万多,都不包括球具和下场费用。我们学校一年两万左右,南体一学期八九千左右,总体来说,业内是一年一两万左右的标准。也可以说,高尔夫专业的收费还是比较合理的,只是比普通专业高了一点点。就我们学校来说,学艺术本身投入非常大,八成以上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都不错,承担得起。” 记者了解到,和球会合作,已经成为高尔夫专业“省钱”的重要途径。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队领队窦榕滨告诉记者,他们是和南昌一家球会联合办学,技术性的教学都是由球场提供,学生在上课和一般训练中的装备也由球会提供,只是个人参加竞赛的装备要自己购买。但窦榕滨觉得,大学生学习高尔夫还有一定的经济困难,“虽然球会对大学开展高尔夫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经营等各方面原因,他们还不可能提供直接的、全面的支持,他们所提供的资源,还达不到大学生提高打球水平的基本条件。” 学高尔夫,多数是为就业铺路 几位学生球手在谈到自己学高尔夫的目的时,几乎都回避了就业这个话题。但在李康看来,就业就是主要目的。 “说实话,目前大学生学高尔夫,大部分是为了以后好找工作。第一,这个专业受到社会精英人群的关注比较大,学生觉得,他们可以通过高尔夫在短时间短距离和这些社会精英人群接触,扩展他们的交际网,建立一个平台为他们将来的就业服务;第二,这个专业比较新奇,比较时尚,投身这个行业,会比投身其他行业的风险要小一点。” 据李康透露,他们学院将于2012年毕业的高尔夫与时尚设计专业大三学生,目前有一半已经被上海和江浙地区的高尔夫球会“预订”了,“这个数据证明,学生为就业而学习高尔夫的目的达到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队选手黄思诺的志向就有点另类,“我的愿望是成为球手,更希望成为职业球手。”黄思诺学球仅一年半,现在已经打到了80多杆的水平,还得过全国比赛的团体亚军。 对于通过大学学球成为球手,李康认为,也不能说高校不能培养出职业选手。“像深大的教练龙小文,目前在国内职业选手中排名前40,就是真正从大学培养出来的。这三年来,有些学校已经诞生了一些高水平选手。但是,到大学才开始练球,已经有点晚了。中国高校高尔夫还处于学习阶段,而美国青少年职业大联盟的学生,他们一周要打四五天球,美国很多高校都有校队。” 亚运会后转为职业球手的广外学生黎佳韵认为,大学生学高尔夫走的都是管理的道路,对高尔夫产业方面的帮助会比较大,“至于球技,要看他们是什么目标,如果想打职业就必须很刻苦,如果是从事高尔夫产业,那打到80多90多杆就可以了。” 高校高尔夫,不可能是政府行为 “因为大运会,中国才开始有组织地开展高校高尔夫,也就是三年时间,其中不包括早期的学校行为和家长行为,”大学生体联专职副主席王刚说,“这三年来,我们都是在摸索,不可能从规模和质量上达到一定水平。据我们了解,目前像北京体育大学、深圳大学那样有意识地开设高尔夫专业的高校并不多。” 在王刚看来,要让高校从行政经费里面拿出钱来支持高尔夫运动,目前看来时机还不成熟,或者说不可能。更多高校走的是和社会结合的路子,跟球会合作。“学校不是不用投入,而是没有渠道投入,在政策上不允许。学校体育从根本上讲是群众体育,经费更多的是投给广大的学生,是面向大众的。但是高尔夫需要高投入,学校不可能拿仅有的体育经费来养一支高尔夫球队,目前不可能,方向上也不对,国外的高校高尔夫也不可能是政府行为,大部分是俱乐部行为和家长行为的结合。对于高校开展高尔夫运动,应该鼓励各种形式的共存。” 王刚承认,目前国内还没有对大学生免费的球会,包括全国的比赛,都只是减免部分费用。至于优惠,还得视学校的知名度而言。“要说球会没有支持也不客观,但在支持的力度上还不够,一是和中国的人口和球场的比例有关,二是国内球场没有国营的,他们满足社会打球的需求已经足够了,要让他们再免费提供给学生训练,这不太现实,我们理解这些老板。” 对于“支持力度不够”的说法,曾在国内多家球会担任总经理的深圳正中球会总经理谭晓辉表示,国内球会的投资和生存基本上是市场化操作,“我们不是不支持青少年学高尔夫,但是球会自身生存也不容易。”(南方都市报 记者 顾晨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