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国家,有个人人皆知的说法:合理避税。 就是说,你可以利用法律的漏洞,进行避税(逃税),这个是合法的。在中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是这个意思。 在建设高尔夫球场方面,如何巧妙规避避政策限制?下面介绍几招,供参考。 2006年底,国土部和发改委出于所谓严格保护耕地的意图,联合发文更新了禁止用地目录和限制用地目录,其中就包括了别墅用地,赛马场,党政事业机关培训中心,高尔夫球场。如果说不被批准的话,这两个目录就是主要原因,在国土、规划部门、地名等部门你拿着标明了这样项目的图纸去审批,都是会被批驳的。 当然而实际操作开发商的智慧也是很多的,比如曾经手过的低密度高尔夫用地,申报的过程中用了“xx农家乐”或“xx有机庄园”的名称,审批的过程中做好打点,一路报批当然也是能行的,谁能看出来?最后注册叫什么都没关系,发票开出来不带高尔夫的名字客人还更满意呢,嗯。 当然还有“租用”或者“承包”集体用地(不是耕地,一般是林地和草地)四十年,实际都是小产权的高尔夫球场跟着就营业的情况,这样的方法成本低,从拿地到经营周期短,政策阻力和周边农户闹事情况少,适用于一些法规政策执行弹性很大的县市。 同样还有培训中心改为“主题型酒店”,别墅改为“联体住宅”“德式大房”的伎俩,就不一一道明了,这个有点敏感。 休闲和高尔夫,酒店管理。 只要写上“高尔夫”三个字,一般都不被批准的,因为目前政府和领导都对这个比较敏感,都不敢担责任,承担的社会舆论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如果是非耕地申报球场的话,建议以体育公园的形式申报,这样成功的几率大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