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一座18洞国际锦标赛级高尔夫球场在龙山湖边悄然建成,并对外试营业。当地村民称,龙山湖高尔夫度假村非法占用了480亩集体土地,句容市国土部门对其进行了处罚,但将近9个月过去了,处罚还没能执行。 面对国务院“禁止建高尔夫球场”的三令五申,句容敢于“迎难而上”,除了唯经济项目论英雄的政绩评价体系导致对政策曲解外,与惩处力度不够,机会成本较低不无关系。现如今,不少地方建设高尔夫球场,常常是听话的吃亏,不听话的得利,项目先建起来,最多通过缴罚款使项目既成事实。法规制度执行不力,在法不责众的心理驱使下,一些违规现象成为**就在所难免。 而法规制度执行不力,其中重要的原因则在于,监督实质缺位与权力阴霾无休止越位。权力结构一旦被扭曲,势必会造成部门权力“被架空”。比如,市领导把手插到企业,环保部门便不敢上门;公安局领导把手插到非法经营场所,派出所便不敢上门……这或许就是“相关部门三缄其口”的真正原因。一旦部门执法权力由某些外力掌控,那么,什么样的执法都会失却其严肃性与权威性。而一旦某一领域的公共权力处于空壳状态,再来十道八道停建通知,也难奏效。去年国务院组成督导组到各地清理整治违建高尔夫球场而被民众寄予厚望,原因也在于此。 不可否认,从局部来看,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有助于提升当地形象,对当地政府来说,资金引入、税收和土地收入的增加,拉动当地消费和就业,都是诱人的收益。然而从宏观来看,高尔夫球场占用大量耕地、林地和天然湿地,对于耕地资源、林地资源紧张,环境平衡相对脆弱的我国来说,这是对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的严重威胁,不仅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与我国“守牢土地红线”的宗旨相违背。没有“准生证”堂而皇之地在眼皮底下营业,直接“动力”,来源于政绩冲动之下的纵容包庇,甚或是一种助纣为虐。在政绩为王的思维之下,“有关部门”焉有足够的执法权力、决心与底气?如何让权力归位,这得有办法撕开保护伞。而突破口,恐怕还在于如何一一揭开其背后隐藏的猫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