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年轻人受到莫汉成功经历的激励在贫民窟玩起了简陋的高尔夫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做慈善的人越来越多。在印度,近来兴起一种新的小众慈善方式:通过教出身贫寒的小孩打高尔夫来改变他们的命运。由于印度的高尔夫运动普及面小,打的人还很少,而参加高尔夫比赛如果获得比较不错的名次会有一些奖金。这种慈善方式虽然只能帮助很少的人,但也引发很多人的关注,一些生活在贫民窟的小孩在没事的时候也打起了简陋的高尔夫,希望有一天能成为真正的高尔夫球手。 当一天球童吃上一顿鱼肉 14岁的莫汉·萨达尔和父母以及妹妹住在加尔各答一个只有一间房的屋子里,他们四个人睡在一张床上,房子也就比床大一点点。而在房子附近有一个水塘,里面全是生活垃圾、动物死尸以及各种塑料瓶子,污秽不堪。莫汉上五年级的时候,因为家里无法负担学费而辍学回家。呆在家里没什么事情干,莫汉经常步行两英里到加尔各答皇家高尔夫俱乐部,爬上围墙,惊叹那里大片的草地和富裕的球手。 这家俱乐部由英国人于1829年成立,会所餐厅里两只烤虾的价格相当于莫汉父亲一个星期的工资。莫汉的父母本来住在加尔各答南边的农村,在莫汉两岁的时候搬到加尔各答,希望能过上好日子。现在,莫汉的父亲每天要骑上12个小时的黄包车,一月才能赚45美元。 有一天,莫汉在俱乐部外认识了一位高尔夫球手,问他是否需要球童,对方同意了。第一天莫汉就赚了1.5美元,他把大部分交给了母亲。因为有了这一小笔钱,那天晚上他们吃了一顿鱼肉。“真的非常好。 ”莫汉说。这位高尔夫球手后来还偶尔让莫汉玩上一把,莫汉学得也很快。如今,莫汉已经成为印度排名前五的青少年高尔夫球手。 穷孩子训练刻苦更能成功 在印度,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打高尔夫球已经成为有地位的象征,一些新富阶层都希望通过这项运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但对于莫汉和将他引入高尔夫运动的球手来说,这是一种慈善的新模式。这项慈善运动名为“让贫困者打高尔夫”,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它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一些有天分的穷孩子打高尔夫,让他们成为成功的高尔夫球手来改变他们的命运。这一慈善模式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将莫汉带入门的英德拉吉特·巴罗提亚认为此举实际上是给了这些人以改变命运的希望。巴罗提亚今年40岁,出生于富裕家庭,四岁的时候就开始打高尔夫。1990年代,巴罗提亚已成为印度顶级高尔夫球手,然后创办了一家高尔夫学院,除了培训授课之外还销售与高尔夫相关的球具和服装。 1998年的经济危机让很多人的生活水平大幅缩水,巴罗提亚当时承诺将公司未来盈利的10%捐给慈善事业,以帮助一些贫困人群改善生活。后来,巴罗提亚发现这还不够,自己可以做更多,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捐钱,有效的慈善并不是一捐了之。“高尔夫这项运动已经让我受益很多,捐钱是最起码的。”巴罗提亚说。于是,巴罗提亚开始与加尔各答的一家慈善机构合作,专门招收一些出身贫困的孩子来学习高尔夫,同时在俱乐部的球童中也选拔一些有潜质的学生。凭借着打了一辈子高尔夫的经验,看看这些小孩子拿球的表现,巴罗提亚一眼就能辨别出哪些人有天分。 “当然,我可能会错过一个泰格·伍兹,但在五个人当中,我会选对四个。 ”他说。 通过自己的高尔夫学院,巴罗提亚已经招收了20名小球员,计划再招80名。在一些富裕朋友的帮助下,巴罗提亚为这些年纪在10岁到15岁的年轻选手支付培训以及参加比赛的各种费用。在他的精心教导下,其中有一名男选手已经有资格参加卡拉威世界青少年高尔夫冠军赛在美国圣迭戈站的比赛。 “我这里有五到七个孩子甚至可以参加美国公开赛。 ”巴罗提亚说。这些小孩的进步之所以如此之大,巴罗提亚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急于想摆脱贫苦,因此他们要比家庭条件更好的同龄人训练刻苦得多。 高尔夫式慈善也存在争议 高尔夫在很多人看来是贵族运动。培养穷孩子打高尔夫虽然不用他们自己出钱,但培训费以及其它各种费用也不低。在巴罗提亚的高尔夫学院,每个小孩一年的培训费用大概是2000美元,这还不包括出去参加比赛以及购买球具的费用。因此,这种慈善模式引来不少争议,有些人认为这笔钱花在其它地方作用更大。 “我觉得给一个孩子学高尔夫的钱还不如给1000个孩子以食物,”印度的一名设计师吉塔·哈布说,他的儿子就在学高尔夫,“看看这些地方还那么浪费水。 ” 对此,巴罗提亚不以为然。 “我不想让自己看起来像是特丽莎嬷嬷那样,”他说,言下之意是自己只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做慈善。特丽莎嬷嬷是印度著名的慈善家,以帮助穷人闻名。 另外,让穷人一下子体验富人的运动,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巴罗提亚招收的孩子来说,把球打好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关键是跨越心理的鸿沟,跨越他们与真正的高尔夫球手之间的心理鸿沟。高尔夫运动在印度还不是很多,“许多高尔夫球场都像宫殿一样,印度真正的高尔夫球手恐怕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他们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也想炫耀这一点。因此,对于普通人而言,会有一种心理畏惧感。 ”卡拉威高尔夫印度首席代表维维克·梅赫塔说。 就在皇家俱乐部的大门外,一位60多岁的小商贩马诺哈尔·勃凯特兜售着香烟和糖果,年轻的时候他也在里面当过球童,“在这里我感觉到很自由,”他说,“在里面,连说话我都放不开。 ” 为了避免让这些小孩因身份的差异而感到屈辱,巴罗提亚还向他们提供比较好的衣服,让他们在富豪面前显得体面一些。 “他还教我用刀叉,我学得会,尽管不是那么舒服。 ”莫汉说,很多印度人习惯于用手吃饭。 激发不少贫民窟的年轻人 尽管存在争议,高尔夫式慈善还是激发了不少人。自从莫汉进入巴罗提亚的培训班之后,他一共参加过9次比赛,五月份刚刚参加完班加罗尔的一场比赛,在四十名参赛选手中名列第四。回到莫汉家里所在的贫民窟,他通过高尔夫获得成功的消息让很多邻居羡慕。另外,新闻中有关一些高尔夫球手在比赛中获得大笔奖金的新闻也是激发一些人学习高尔夫的动力,哪怕是只当球童也可以。不少年轻人已经开始在贫民窟附近的草地上玩起了简易高尔夫,只是他们打得很小心,免得球掉进了臭水塘里。 8岁的小学生达斯说:“我打了两年的高尔夫,希望有一天能成为一名职业球童。 ” 在巴罗提亚的眼中,莫汉是一个安静、内敛但又十分自信的人,莫汉似乎对打高尔夫也有一定的天赋,“无论什么时候我看到一个球,我就有非常强的动力去打它。 ”他说。在每一场比赛之前,莫汉都会摸摸父亲的脚,希望得到保佑。每当想到父亲骑着黄包车送顾客到酒店,而酒店的一个房间要比自己的房子还大时,他的内心深处都很痛苦。 “无论天晴下雨,父亲都会骑着黄包车,看到这些让我心碎。他总是祝我好运,从来不抱怨,即便是我开始学打高尔夫的时候。 ”莫汉说。 邻居们对于莫汉是否能够通过高尔夫赚大钱的想法有些怀疑,不过莫汉还是梦想着有一天能够赚到大钱,为父母买套房子,帮妹妹筹备嫁妆。父母也为莫汉感到自豪,“我对高尔夫一无所知,但我乐于看他参加比赛,我们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他身上。 ”莫汉的父亲说。不论莫汉是否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高尔夫已经改变了他的命运。 作者: 王兴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