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协与R&A合作裁判培训项目 2005年11月,沃尔沃中国公开赛在深圳高尔夫俱乐部举行。深圳大学高尔夫专业读大三的小伙子陈盛炽主动报名去当志愿者。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高尔夫裁判,看到他们认真地做案例,陈盛炽突然间心潮澎湃:“这不就是球场上的正义使者吗?我也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彼时,中国还没有统一的裁判员考试,个别人幸运地被中高协选送到英国圣安德鲁斯参加R&A规则有限公司举办的考试,拿到了国际裁判资格。陈盛炽纵然再想成为裁判,也摸不着门路,只能上上学校的规则课,在网上下下资料,找学长要要讲义。就连R&A每两年更新一次的判例书,中国都没的卖,陈盛炽只能特意去香港买。 这种考试无门的状况,直到2007年才有了转变。这还得感谢2006年下半年中高协与R&A规则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的一次会谈,鉴于中国的高尔夫赛事数量越来越多,合格的裁判员数量却极度匮乏,双方商定于2007年开始合作举办裁判员培训班,系统地提高学习者的规则理论水平和实践执法能力。 那一年的3月,第一期初级裁判员培训在河北廊坊大学城开课,标志着中国本土高尔夫裁判的培养走向常规化。 亏得之前的知识积累,陈盛炽一年之内就通过了初级、中级和国家级裁判员的考试。初级裁判考试主要是让学员对高尔夫规则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定义,难度较小,通过率自然较高。中级裁判考试的难度明显增加,学员必须对规则和判例达到相当的熟悉程度才有可能顺利通过。国家级裁判考试同样涉及全部的高尔夫规则,英文试题占65%,同时,还增加了竞赛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内容,如比赛条件和当地规则制定、球场标定和设置等。除理论考试外,国家级裁判还有实践考试,理论成绩达到75分及以上的学员才有资格参加。 国家A级裁判证书确实不好拿。顾军和陈盛炽的经历相似,同为中国第一批高尔夫国家A级裁判。当时他在苏州金鸡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担任运作主管,主要负责出发和巡场。工作担子不轻,好在运作总监、球会总经理都很支持,跟他说只要安排好工作,空出来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备考。同一部门的员工也理解,主动承担了他的部分日常工作。这一年,顾军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规则书、研究判例了。 毕业于暨南大学深圳校区高尔夫专业的李静欣2009年通过国家A级裁判考试,她为此足足准备了一年,魔怔到晚上睡觉之前必看判例书,不看就睡不着觉。 据统计,目前拥有国家A级裁判资格的裁判共有40多人——国家A级,意味着你可以执法大多数中高协主办的赛事;国家A级,也意味着你可以继续向“国际级”挑战。 国内的裁判考试,付出就会有收获。而国际级裁判考试,对擅长各种考试的中国人来说通过不难,难的是取得考试资格。R&A不接受个人报名,只能由中高协推荐,名额每年只有区区两个。去考试的待遇也不错,往返机票由中高协承担,培训及考试期间的食宿费用由R&A承担,考生几乎不用自己出钱。考试通过后的收益更高,陈盛炽透露,他自圣安德鲁斯考试回来后,收到的执裁邀请明显变多。 这样一块诱人的蛋糕,给谁不给谁?中高协的一位相关人士说:“我们只在国家A级裁判中挑选,首先他的执裁水平要足够高,另外英语也要好,不然你去了R&A都听不懂老师上课,更别说通过考试了。” 自2007年开始,中高协每年举办7次初级裁判培训班,分华北、华东、华南、中西中南4个区域,此外还有高校专场。中级裁判培训班每年开班两次,国家级裁判培训班则只有1个。每个裁判培训班限额100人,考生只能从低到高一级一级来考,不得越级。 由此算来,近5年中国已经涌现出3000多名本土裁判。有人在国际级裁判李今亮的博客上发问:“我了解到很多人都在考裁判,需要这么多裁判吗?目前我国需要多少裁判?”李今亮如此回复:“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些费劲,现在我们的确还非常缺少有经验的裁判员。另外,这并不完全是一个市场大小的问题,很多人学习裁判,只是为了想了解更多的规则而已。” 没错,譬如自称为规则“吹鼓手”的风尘子就是为了更了解规则而参加裁判考试。他2006年开始接触高尔夫,由于不懂规则,打球时和球友常常有分歧,遇到某一种情况,你说罚1杆,我说罚2杆,他说不罚杆,到底听谁的?于是,他从2008年开始参加裁判考试,一年考一级,2010年国家C级证书到手,颇有成就感。 在常人看来枯燥、繁琐的规则、判例,在他们看起来是“兴趣、爱好”,“钻研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也几乎是这样的原因,他们通过考试入了裁判这一行。还有一部分裁判表示,这个行业看起来挺有前途的,收入听说也不错,所以就投身裁判考试中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