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在我们的记忆中,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2003年的那个惊心动魄的 4月? 大概只是在谈到什么时候开始拿起球杆时,有人会回忆说,“哦,就是非典那年……”非典(SARS,非典型性肺炎),给大家留下噩梦般的记忆,但同时也成就了一大批高尔夫爱好者。 2003年4月初,原本在北京举办的“七人制橄榄球国际邀请赛”因为非典的缘故引起国际体育界的关注,这个比赛是定在香港的赛事后面,很多队伍要从香港直接飞到北京参赛。 我当时担任小球中心的综合发展部主任,是赛事的综合事务协调人,当时的小球中心副主任李正梅决定带着我和负责橄榄球外事事务的张萱一起去香港开会,考虑到张萱的孩子还小,我跟李主任说:“算了,别让她去了,我给你当翻译就可以了。”登上飞往香港的飞机,每个人都带着口罩,机舱里死一般的沉寂。 在我的硬盘里,始终存着一篇2003年5月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一些内容: 死亡,一时间逼近。 死神,躲在黑暗中狞笑,不知道下一个被它扑倒的是谁。 4月30日,心情有些沉重,我给很多朋友发出以下的电子邮件: ——没错,SARS一定是一场灾难,但是,这场灾难教给我们的,应当不仅仅是死亡、黑暗和无奈…… 其实,SARS并不仅仅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还可以是另外一组英文的缩写: S-Sacrifice 牺牲,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从别人角度上考虑。 A-Appreciation 欣赏,欣赏生命,欣赏别人为我所做。 R-Reflection 反思,反思人生的意义。 S-Support 支持,建立支持系统,为别人提供支持(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我们在这个时刻,可能真的有机会认真地想一想我们以往无暇想或者不屑想的—— 比如,上次给爹妈过生日是什么时候,真的有机会做一做平时无暇做或者不屑做的—— 比如,花10秒钟吻一下孩子。 其实,生命未必只有面对非典时才显得如此脆弱,生命本来就是脆弱的。 没有理由出差,没有理由应酬,没有理由不留在家里,没有理由不想起远方的朋友,没有理由不惦记年迈的父母……没有理由的这一切都是非典赐予我们的。 珍重生命,珍重他人,珍重一切。其实,惊慌过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非典固然很可怕,但日子还是要一天天过,科索沃的情人们在战火中还举行婚礼呢。我们需要的,只是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生活。 非典是恶毒的,但我们从另一个方面要感谢它,因为它给我们一个反省的契机,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包括对生命本身。 快乐与否往往是由自己主观决定的,也就是所谓“境由心造”,就好比面对现状,积极的人拥有乐观,而悲观的人只有忧伤。非典带来危机,但并没有带来世界末日,翻译大家曹明华先生在他的《每日一译》中有如下的一段话: 灭绝才是永远。充满危机则意味着我们还有时间。 ——以即将赴死和永生不死的方式去生活;以一无所知和无所不知的方式去思考。 即将赴死,便对生活有一种豁达和看开,不再纠缠于细枝末节,恩恩怨怨。永生不死,便要求对每一天都负起责任,并将这种责任和眼光延伸到无限……一无所知,则思考时永远会想到事情的另一面,凡事会用更多的为什么。无所不知,则会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真实、乐观、富有责任感、永不放弃,这是非典给我们的人生启迪,也正符合高尔夫球运动精神的真髓。 由于非典,大家越来越多地谈起“宿命”,谈起“无常”,其实,无常每天都在发生。即使没有非典,生命中的无常也会随时发生,比如交通事故,比如突发的急症,比如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没有谁能知道自己生命何时到终点,只是非典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而已。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把握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缘分,每一个能够与他人共享的快乐。珍惜一切,把握一切。 我们无法逃避“无常”,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如何让自己更健康,于是非典的突袭使球场的人数骤增: 非典给了大家打球的时间,也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就凭这一点,那些沉溺球场的球疯子或因此初尝高尔夫球乐趣的朋友是否在对非典病毒破口大骂的同时也鞠上一躬?感谢非典。 作者:崔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