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参加了一个发布会,一家名叫亚太高尔夫联盟的中国公司,宣称刚刚在美国收购了几座高尔夫球场,大多是名师设计,并且地处世界游客尤其是亚洲游客爱去的夏威夷、加州和维加斯地区,风光宜人,品质优秀。 中国确实富了,英文里现在有了一个新词汇,叫“中国镑”,来自中国内地的大批有钱人在西方世界用不设上限的信用卡刷出了“民族自豪感”。从购买小型的生活消费品,如服装首饰皮包,到汽车、房地产等大型消费品。后来开始挺进金融实业领域,并购重组国外的知名企业。其中有不少成功案例,比如吉利并购沃尔沃轿车,联想并购IBM的笔记本业务;当然也有不太成功的案例,如TCL并购法国阿尔卡特;还有失败的案例,如四川某机械集团收购悍马汽车等。 中国实力增强的速度在高尔夫产业让我们看得尤为清楚,从人们开始打球,到集体四处打球,再到出国打球蔚然成风,只用了不到十年。在这十年间,中国企业已经控股了日本的高端球具品牌Honma,中国人还从欧巡赛开始“进口”百年来一直远离东方的世界级的大赛,奖金从2004年宝马亚洲公开赛的150万美元狂增到2010年汇丰冠军赛的700万美元,并且把级别提升至世锦赛,这是英美之外的第一次,连多年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第二高尔夫大国的日本都没有这种机会。虽然日本在高尔夫上的消费能力、球场数量、球员数量以及产业总量上,都比中国多出一个数量级。但中国太有钱,也太舍得花钱了。 说到日本,我提醒国人在热血沸腾的时候降降温。上世纪90年代,日本比现在的中国要“横”得多,经济实力紧随美国,高踞第二。经济学家估算过,当时东京房地产的市值可以买下整个美国,所以日本人买下纽约帝国大厦也不过是“洒洒水”。那时的日本人不可一世,全世界的度假球场都有日本人的身影,他们“不差钱”,球只要偏离球道就重打一个,根本懒得去找。那时他们最得意的高尔夫收购就是买下了全美第一公众球场—— 圆石滩。 后来,在美国人的导演下,日本经济泡沫破碎,曾经高价收购的各种“奢侈品”,包括圆石滩和帝国大厦在内,又都被美国人廉价收回,其中的“贸易逆差”是天文数字。前几天我刚听到这次中国企业收购美国球场的消息,脑海中马上浮现的就是“圆石滩被收购”。当时我发了篇微博,戏称这次商业行为像“飞蛾扑火”,怕又是美国人会笑到最后。曾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做过亚洲总裁的著名导演何平转发评论了我这条微博,他的态度也不太乐观,他说: “娱乐业也是如此,当年日本收购了许多影业公司,最后还是叫美国人玩了,走老路、上老当,比比皆是,祝好运。” 分析亚太高尔夫联盟的商业模式:收购球场吸引中国消费者来打球,让国人采购会员证,并将公司在美国上市。中国人始终扮演消费者的角色,算算细账,美国人是从头到尾收钱的主。如果该模式运作成功,公司可以赚钱、上市、套现。可是球场在美国,中国人会不会永远能够拥有它,能不能一直消费得起它,我现在给不出答案。 中国一直没能有大型的“百年老店”。是和文化挂钩的,我们缺乏“软实力”。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很难“富过三代”,在西方就相对容易呢?有一条美国的法律值得思考,家族产业的继承人如果不超过42岁,将交纳非常重的继承税,如果超过42岁,税负顿减,因为法律代表企业、社会、全体职员,比较负责地认为此时的继承人心智已经成熟,具备了成为“掌舵人”的能力。 新中国第一座球场建成到现在只有二十七年,在中国高尔夫的42岁之前,我有理由对在这片土地发生的一切高尔夫事件保持警惕并抱有怀疑的态度。 作者:张剑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