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台湾建国百年很有意思,我指的是台湾高坛。截至目前为止共主办了五场国际赛事,台湾选手似乎有意与百年相辉映,很争气地把所有冠军全都留下,其中曾雅妮效应惊人,LPGA首度造访台湾创造近七万人次的票房奇迹,吕伟智更是一年包办两场在台湾的亚巡赛事冠军,另外两个赢家是蒋宸豑和高尚宏。 也许有读者认为,季初的台湾LPGA三部曲不也来了不少外国选手,而以丰富摸彩奖品掀起话题的升恒昌TPGA锦标赛暨北海公开赛,要不是澳洲选手Matt Docking (马特‧达金)崩盘,林文堂应该也赢不了,难道这几场比赛都不算国际赛事呢? 单纯就场内的外国参赛选手参与状况而言,这些确实可以被定义为国际赛事,不过具体的认定方式莫过于是否跟国际巡回赛接轨?更严格的标准则在于是否拥有世界排 名积分?换句话说,台湾选手会不会因为赢球而获得一些好处呢?例如直取该巡回赛会员资格的回报,或者造成世界排名上的推升,我想这才是名符其实的国际赛事,也就是一般所谓的“正式比赛”,亦即世界排名系统认可。 根据这样的标准,今年两场在台湾进行的亚巡发展赛,大概不能算是正式比赛。然而,亚巡发展赛的位阶就像国巡赛之于美巡赛,挑巡赛之于欧巡赛,年终奖金榜前三名可直升亚巡赛,所以当台湾选手在自己相当熟悉场地比赛,除了省钱之外,更有利于制造取得亚巡赛一席之地的机会。 也不知道是有意或无意,百龄坛台湾冠军杯和创见公开赛刚好都安排在东华球场开打。如果没有亚巡发展赛的招牌,充其量不过是两场台巡赛冠军,只能让蒋宸豑和高尚宏在奖金榜有所提升而已,谈不上任何边际效应,但正因为是亚巡发展赛全年奖金规模最高的两站赛事,结果蒋、高二人不用参加资格考,便能参加明年的亚巡赛。 这就是共站赛事的神奇魔法!尽管要让出许多原本应该属于国内选手的参加机会,尽管要付出额外的认证费用,尽管许多奖金可能会被老外抢走,但只要有幸成为蒋宸豑和高尚宏,国际大门瞬间打开。进一步来看,如果赢的是一场亚巡赛,意味着接下来两年自由安排大多数行程的权力在握,吕伟智当年就是以这种方式打进国际舞台。 淡水球场出身的吕伟智,六年前在自己从小打到大的主场一战成名,披上象征台湾名人赛最高荣誉的绿夹克,直接免去资格赛之苦,从而建立个人在亚巡赛的地位。这两年,吕伟智把重心摆在日巡赛,而亚巡赛这边在参赛场数过少的情况下,面临生涯首次保卡危机,不过他在林口球场进行的仰德TPC锦标赛用一座冠军化险为夷,一个月后又以一路领先姿态穿上第二件绿夹克。 如果仰德TPC锦标赛能像台湾名人赛一直办下去,如果台湾举办更多的亚巡赛,甚至奖金规模更高的赛事,台湾选手不用大老远跑去国外,在家里同样能够抢到奖金和积分。特别是对于那些只能零星打一些比赛的台湾选手来说,林口、东华、淡水都是他们熟到不行的球场,竞争上本来就比国外选手有利,即使未能拿下冠军,只要打进前三,便能赚取足够的奖金挺进奖金榜六十强,明年同样能获得较多的参赛权。 再往更高阶层的巡回赛看,如果台湾也能举办欧巡赛规模的赛事,类似2001和2002年在大溪球场打了两届的BMW Asian Open(亚洲公开赛),不但选手有机会在亚巡赛奖金榜大跃进,甚至爆冷赢球还能跻身欧巡赛之林。 回头看上个月创造历史的扬升台湾LPGA锦标赛,虽然非LPGA会员的台湾选手并不多,但如果最后赢球的是魏筠洁、蔡佩颖、姚宣榆、林子麒其中一人,不就立即取得晋美国的入场券吗? 最近几年,世界各大巡回赛的流动性愈来愈强了,美、欧两大巡赛共同认可的赛事高达七场,国巡赛跨足南美洲,挑巡赛和印巡赛共站,亚巡赛除了欧巡赛之外,也和日、韩巡赛有所交流,可能就那么一把冠军钥匙,瞬间为自己打开另一扇机会大门。 当然,在台湾办比赛不一定得冲到上百万美元的规模,即使三、四十万美元的总奖金,同样能享受到共站的好处。例如和女子欧巡赛、韩巡赛合作,或者像本周即将在美丽华球场开打的富邦长春公开赛样纳入欧洲长春巡回赛,如果周日又出现另一位蒋宸豑或高尚宏,非但取得(长春)欧巡赛资格,还外带接下来两年的英国长春公开赛入场券,你说这样的额外奖赏迷不迷人呢? 作者:翁明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