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来中国高尔夫的发展之路是多舛的。另一方面,高尔夫在中国的精英阶层中又有着较高地位。中国的好球场不少,比如由众多外国设计师打造的观澜湖球会。而北京亦有几十座球场。当前国际对中国高球新星,如关天朗和叶沃诚的关注也与日俱增,这些年轻的球手为何能如此优秀?一些家境优越的中国家庭会选择不时在美国居住,这样他们的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美国球场和世界顶尖教练。中国寄望在2016年的奥运会高尔夫项目中取得成绩,更聘请了格雷格·诺曼当教练。中国约有600座球场及40万打球者,然而由于政府政策的限制,高尔夫的发展举步维艰,很多球场的合法性模棱两可:并未正式批准,但又非完全禁止。外国人对此无法理解,中国高尔夫的未来也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美国上千座公共球场让高尔夫成为了一项“买得起也买得到”的普及运动。而目前在中国,高尔夫只是权贵们的消费品。美国的确有针对有钱人的私人球会,例如柏树岬、奥古斯塔,但丰富的公共球场资源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选择。因此中国禁止修建高尔夫球场的政策是否合理?公共球场的盈利高吗?答案在美国显而易见:高尔夫创造了700亿美元的产值。而中国的高尔夫经济也非常重要,估计亦已超过87亿美元,其中未包括出口至美国和欧洲的球具及设备,也不包括球场周边的房地产。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公共高尔夫球场前景何在? 一座球场需要足够的土地资源,但同时它有利于水土保持,亦能提供动植物栖息地和新鲜空气。这些益处均有据可循,而人们对高尔夫的认知却都停留在对环境的不良作用上。高尔夫球场可利用处理后废水作灌溉水源,可在污染的土地上修建,更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保持身心健康,特别是步行打球时。高尔夫球场对环境的影响远低于农业,后者所施用的农药和肥料对土壤的影响更甚于前者。作为设计师,我们还能“化腐朽为神奇”,将球场建造在垃圾填埋场上。草坪一旦建成,即是永久的,其单位释放氧气量甚至多过森林。但除了一些高尔夫开发商、球场管理者和官员外,高尔夫在中国的拥护者实在太少。 除非地方政府看到公共球场的好处,中国对高尔夫的政策才有可能改变。美国的许多公共球场,如贝丝佩奇州立公园黑球场,多利松和钱伯斯湾,都是有能力举办美国公开赛的世界顶级球场。它们为当地经济提供就业机会和税收,同时也是城市中的独特风景线和净土。当地人喜爱这些球场,即使不打球,也乐于享受其附带福利。 谁又会成为中国公共球场的受益者呢?那些渴望纯净水源和新鲜空气的人们将会享受到一个设计精良、管理完善的现代化球场。公共球场的好处是长远的,但创造并非易事,需要远见、致力及坚持,而当今中国谁能担此重任呢? 文:约翰·施特朗 译:周萌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