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世界体育集团拉着欧米茄公司创立了中国职业巡回赛,他们努力每个月都能有一场比赛,每场比赛的总奖金也就10万美元左右,后来两家公司都撤了,但中巡赛改弦更张一直还在。奖金数量没大变化,但比赛两个月都办不了一场,赞助商寥寥无几,运营方苦苦支撑。2013年,美巡赛说2014年开始要在中国举办三级巡回赛,每年12场,奖金20万美。作者作为一名业内悲观主义者的代表,希望用这篇文章表达我的疑虑:中国需不需要一个自己的职业巡回赛。 观众需要吗? 不需要,没有球星来谁比赛,谁愿意旷工旷课跑很远的路去看比赛?恐怕只有本地球员的家属亲友和被报销了食宿并拿了车马费的高尔夫媒体。专业的高尔夫电视台都不敢播这种比赛,录制播出有高昂的硬成本,没有收视率的比赛哪个赞助商会傻到投入上百万去换取几乎为零的收视率? 赞助商需要吗? 知名的,国际化的大企业根本不需要。这种企业近百年来在高尔夫行业只做一件事:连续若干年冠名赞助最顶级的巡回赛和明星级球员。汇丰银行等许多大企业都看好中国市场,于是汇丰连续9年举办汇丰冠军赛,奖金从500万美元升级到850万,级别从欧巡赛升级到“初级”世锦赛,再到和美巡赛并轨的“高级”世锦赛。宝马2004年在上海汤臣举办了欧巡级别的亚洲公开赛,8年后,700万美元的宝马大师赛落户美兰湖。沃尔沃冠名中国公开赛20年,从亚巡升级到欧巡……他们的市场攻略追求极致,如果让他们少花一半的钱冠名举办十场小型巡回赛,他们不干。 本土的,不知名的,土豪级别的企业,他们宁愿花十倍于一场小巡回赛的重金把明星请来亮个相,打个无关输赢的表演赛,为他们企业和产品赢得关注和彩头。比如河南金沙湖球场去年请老虎和小麦来了场史无前例的巅峰对决。河南的高尔夫人口一共才一千多人,而这场总共才打了3个小时的表演赛慕名来了四千多观众,金沙湖的房地产随即大卖,母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一场小巡回赛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吗?谁都知道答案。 球场需要吗? “土豪级”的球场是肯定不需要的。一座球场连续几年举办汇丰冠军赛能成为中国第一,连续几年举办欧巡赛能成为十佳。举办过一场小型巡回赛的球场最多能培训一下基层管理队伍,场务和球僮……会员证都不好意思涨价。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目前中国会员证价格超过百万的球会是怎么做的: 华彬庄园(2012-2013中国十佳俱乐部第一名),2005年举办欧巡Jonny Walker精英赛,大腕云集,最终亚当·斯科特夺冠; 2013举办华彬LPGA中国精英赛,世界女子高坛的强手悉数到齐,冯珊珊天时地利人和,神奇夺冠。 北湖九号(2012-2013中国十佳俱乐部第三名),坚持私人俱乐部经营理念,不承办任何性质的商业比赛和职业赛事,专心为几百位会员服务。 上海佘山(2013年蝉联中国百佳球场第一名和十佳俱乐部),2005至今,9届汇丰冠军赛承办了8场。会员证早已停售,二手会籍成交额已经达到250万元。 观澜湖(每届评选都有球场入选中国十佳),2001,2011和2013年分别邀请老虎到深圳,东莞和海口的球场进行商业活动。曾经举办过世界杯,汇丰冠军赛和世界明星(包括高尔夫,影视巨星和文体明星)邀请赛。 至于刚开业18洞会籍就达到数百万的新“土豪”球场山钦湾和从都温泉。他们都不会承办职业比赛的,除非有比汇丰冠军赛级别更高的赛事,PGA锦标赛?那已经是十年以后的事了,谁知道? 中国的高尔夫产业,在残酷无知的政策和高昂的地价和税金的基础上发展,注定是只有土豪们才玩得起的游戏,不管你是打高尔夫的还是投资高尔夫的。 球员需要吗? 人们不愿意承认但必须接受的实事是:能培育出程军,张连伟和梁文冲的那种低成本的高额夫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了,球场已经不愿意培养球员,高尔夫逐渐变成了“富二代”的成功捷径。吴阿顺能有今天离不开他的“干妈”;胡牧,关天朗,窦泽成等能少年成名是因为他们的父亲有足够的“家底”。在这些少年球手转职业的道路上,他们的“中国人”身份会让他们比同龄的美国孩子多花十倍甚至百倍的成本。如此背景下,球手的基数不可能迅速变大,比不了美国,日本,也比不了澳洲,南非,英国,瑞典,韩国。甚至比不了泰国和印度。如果这些“凤毛麟角”们有足够的天分和运气,他们可以直接去考亚巡,欧巡,日巡和美巡(比如吴阿顺,冯珊珊,张娜,林希妤等)。如果到了岁数还屡次考不上,职业球员这条路就该终止了,去打国内的小巡回赛吗?如果技术,心理得不到锻炼迅速提升,他们会与国际球员的差距越拉越大。而他们在国内赚的奖金最多能维持生计,至于业余时代花了家里那么多的钱怎么办?别想了,想多了国内的小比赛也打不好了。 为了百八十个水平不高的中国职业球员建立一个三级巡回赛体系?恐怕真的没必要。是不是永远都没必要?除非中国的地价能便宜,到处都有公众球场,中小学都开设了高尔夫选修课,而他们的父亲,每个周末都能打上很廉价的高尔夫球。 作者: 张剑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