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明令禁止的违规高尔夫球场,就像“生生不息”的“小强”再次频频进入媒体视野:某地违规高尔夫球场将再次试运营;西部某省会城市违规占地建高尔夫球场,还配建高档别墅;某贫困县招商引资而来的“植物观赏苑”项目,却建成了高尔夫球场…… 据媒体报道,132家高尔夫围堵京城,13万余亩土地被圈占;陕西榆林在沙漠上修高尔夫,周边农民无水喝;大连高尔夫球场浇草与民争水,周边村民无水做饭,河北上百家高尔夫球场偷采地下水……这其中有多少违建的高尔夫球场可想而知。曾经去过英国、苏格兰、美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很多国家高尔夫球场考察,谈起高尔夫球场的高耗水、高污染。这样的球场不仅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并且有悖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平公正的信念。 自2004年以来,地方政府无视中央政府禁令新建高尔球场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据统计,中国高尔夫球场从2004年之前的170多家增加到2012年的600多家。高尔夫运动在中国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发展环境,中央的政策是打压,地方政府则阳奉阴违、暗地支持。违法兴建的高尔夫球场屡屡被媒体曝光。这些违规高尔夫球场被曝光以后,鹿泉的高尔夫球场在国土资源部督办下终于被封,但更多的高尔夫球场仍在和公众“躲猫猫”,交完罚款继续营业。 11个部委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虽然国家已明文规定,千岛湖“乡村俱乐部”事件就爆出了执法尴尬。为何高尔夫球场的建设屡禁不止?其根源在于快速回报的经济效益。以罚款形势来警示教育起不了根本作用,毁的是整个政府的公信力。 高尔夫球场通常占地面积巨大,对于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张的中国来说,似乎也有不适合发展高尔夫运动的客观原因。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不仅涉嫌违法建设,高尔夫球场每年耗水量不低于4亿吨,其对水资源造成一定危害。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共识,资源紧张警报一再拉响的当下,地方显然不能坚持打造大量占用土地、消耗水资源。 地方政府为谋求短期政绩,招商引资的方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见政绩不见民生,使得违规闹剧反复上演,对维护国家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无疑是种损害。地方政府为谋求短期政绩,变着花样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倾向,更值得警惕。这样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制止,我们将如何树立我们的法律尊严和政府公信力。但是,与其对高尔夫球场建设“一刀切”,不如开发绿化荒地来建设球场,这样既能保护生态,又能满足对此项运动的需求。所以,只有完善的法度,严格的执法,广泛的监督,才能杜绝高尔夫球场遍地开花。 作者:曹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