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运动自从500多年前在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风行之后,至今已走过了一段漫漫长路。从18世纪开始,高尔夫球运动传入北美。1788 年,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地方性报纸上出现了有关当地高尔夫球的报道;1795年美国成立了第一家高尔夫球俱乐部。而在此前,英国最早的高尔夫球俱乐部——绅士高尔夫球社已经宣布成立,1755年又成立了“皇家高尔夫球俱乐部”,即现在的“圣-安德鲁斯皇家古代高尔夫球俱乐部”。这两个高尔夫球俱乐部对苏格兰高尔夫球运动乃至世界高尔夫球运动的发展均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它们是制定高尔夫球运动规则的鼻祖。 250年后,500万人口的苏格兰已经拥有500多座球场。从1860年举办首届英国公开赛算起,现代高尔夫球运动历经14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现代体育运动中发展最快的项目之一。今天,全世界已有32000家球场分布在119个国家,并且有0.57亿高尔夫人口。(球场分布:美国占59%、欧洲占19%、亚洲占12%、其他占10%)。高尔夫产业已经成为体育界与足球、网球并列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自1984年中国第一家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建立以来,我国的高尔夫产业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朝阳产业。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与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高尔夫产业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消费观念的转变,爱好高尔夫运动的人逐年增加,需要更多的球场满足人们的要求,经济发展和供求关系的增长是带动中国高尔夫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带动和提升了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 深圳高尔夫发展现状 深圳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高尔夫运动发展的重要条件,因而也使高尔夫球场成为深圳投资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建设,在华南的约50个球场中,深圳占据了逾1/4的比例。 深圳高尔夫运动发展的特点是: 1、吸引外资的有效途径。高尔夫俱乐部既是高尔夫运动的场所,又是轻松休闲的商务社交场所,许多投资项目都是在挥杆漫步间完成。深圳已建球场与引进产业的空间布局具有紧密关联。 2、分阶段逐步成熟。1995年在深圳观澜举行了第41届高尔夫世界杯决赛,扩大了深圳的影响。2001年又举办了举世瞩目的“泰格——伍兹挑战赛”,进一步拉近了高尔夫运动与公众的距离。到2012年的“汇丰高尔夫冠军赛”、“东风日产杯中国-亚太队际赛”都将深圳高尔夫发展的崭新面貌推向国内外。目前深圳高尔夫球场建设、经营管理已经基本完成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3、带动社会综合效益。高尔夫球会的建设为深圳提供高档次娱乐社交旅游场所,促进第三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计配套建设的发展。改善深圳的投资环境、树立区域国际形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巨大。房地产项目以高尔夫作为市场推广理念的现象屡见不鲜。 4、扩大就业,成为经济活跃因素。深圳球会的开发建设与经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引进来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培养了高尔夫开发、经营、管理、设计、评估人才,带动了高尔夫产业的起步,推广了高尔夫文化。多数已建的高尔夫球会体现出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效益; 5、发展速度快,规模以中型为主。从1897年到1997年,美国班赫斯球会用了100年时间成为世界第一,而观澜湖球会仅用了10年时间就成为世界最大球会。奇迹般的崛起速度,某种意义上成为深圳高尔夫事业迅猛发展的缩影。规模以中型为主,占地多在100至200公顷,27洞。大型的只有观澜高尔夫球场一个,小型的也极少。与城市交通干线有便捷的联系,大多位于高速公路或城市主干道附近。 深圳打造“高尔夫之乡” 深圳高尔夫球协会顾问、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就提出要把深圳建成“中国高尔夫之乡”,打造成中国高尔夫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的设想。 1、产业模式亟待突破 目前中国高尔夫行业盈利模式有两种:一是靠会员制收费,二是以高球创造品牌,带动房地产等行业赚钱。前者不足以支撑一家球会庞大的先期投入和日常开支,后者是主要盈利来源。“用一个球会带动一个社区,再用一个社区带动一个卫星城的模式无可厚非。不过长期来看,深圳的高尔夫球应该向欧美国家看齐,降低门槛,使之由所谓的贵族运动回归大众休闲活动的本质”。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院长张晓春说。 一个球会动辄数十万乃至百万元人民币的会员制收费,不利于高尔夫运动的普及,对高尔夫关联产业的扩展也构成制约。高尔夫产业要做大做强,应该紧紧围绕运动本身,推广高尔夫运动,而不是仅仅成为房地产行业的“名义”。 国人对高尔夫运动存在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它大量占用和浪费耕地,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认为它是腐败的温床。事实上,中国大部分的高尔夫球场,都是利用荒滩、盐碱地、山丘等建设的。并且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能够改造荒地。草坪维护使用的是高效低度农药,对于环境没有破坏作用。 高尔夫属于体育休闲行业的特征非常明显,它本身是深受大众喜爱且适合广泛开展的体育运动。此外,它对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城市面貌,都有显着作用。“有关部门应该改变暧昧的态度,将其纳入体育行业,降低税收,同时在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加以扶持,这是业内一致呼声。” 2、建立高球产业园区 据统计,高尔夫球涉及的产业粗略估计有数十个之多,主要分为三大类:建设、管理类,包括球场设计、建造、维护等;中介服务类,包括代客订场、媒体、广告等;延伸产业类,包括球具用品生产、销售,餐饮住宿、地产、旅游、交通等。围绕着小小的高球,形成了一个发散型的庞大产业链。 深圳的高球产业发展速度和规模惊人,如全球90%的球头都在深圳及周边地区生产,还涌现出不少民族品牌典范和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品牌。不过,产业也存在着杂乱无章、竞争无序的局面。譬如,深圳究竟有多少家高球相关企业,年创产值达到多少,即便是行业主管部门也拿不出一个权威的数据。对高尔夫产业的发展升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高尔夫之乡”正在呼唤一个产业集聚、合作竞争、具有深圳特色的高尔夫产业园。 3、借力顶级赛事 深圳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尔夫球会,深圳的高尔夫球会数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深圳在国内首次将高尔夫专业引入高校教育,深圳无疑已经成为中国高尔夫的“重镇”……但是,在世界高尔夫的版图上,深圳能占据一席之地吗?作为高尔夫之乡,深圳急需增强在国外的影响力,高尔夫赛事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载体。据悉,接收2007年高尔夫世界杯电视转播的国家和地区多达140多个,采访大赛的中外记者多达300人,其中不乏美联社这样的国外重量级媒体。为期4天的赛事,有效地宣传了深圳的形象,拉近了深圳和世界之间的距离,加快了深圳高尔夫产业走向世界的进程。由此可见高尔夫赛事助力深圳“高尔夫之乡”的打造作用不可小觑。 高尔夫顶级赛事落户深圳,带来的不仅是美名,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在美国名人赛的举办地亚特兰大,每逢比赛期间,当地人都将他们的房子租赁出去,以收取数千美元的租金。教堂、小商店以及一些家庭将他们的草坪变成了停车场,而孩子们则支起小摊出售瓶装水。一场赛事盘活一个城市的经济,这并不是神话。事实上,早在2001年“老虎”伍兹访问观澜湖期间,这种连锁的经济效应就已经在深圳初露端倪。当时,深圳宝安机场几乎全是拿着球包的高尔夫爱好者,小小的观澜涌入了3万多人,酒店爆满,很多人都住到了市区。有高尔夫运营专家估算,连续12届的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杯将创造300至500亿元的经济效益。 高尔夫能否成为深圳一张独具特色的体育名片?国际大体联主席基里安先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考察深圳体育设施的过程中,基里安对深圳的高尔夫场地条件、发展水平印象深刻。而2011年世界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已经证明了深圳举办世界顶级赛事的实力所在。 4、重视高尔夫教育、着力培养高尔夫人才 在国外,高球运动一直很重视从孩子抓起,包括老虎伍兹在内的许多著名球星都是从校园走向职业高坛的。事实上,现在很多高尔夫服装、用具的知名品牌,包括耐克、李宁等都将目光投向了青少年。在高尔夫的青少年培养方面,深圳一直走在前面。经济富裕加上观念新潮,深圳的很多家长都让孩子加入了学习高尔夫球的行列。在深圳,每逢寒暑假,各种类型的高尔夫假期培训班层出不穷。 根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开设高尔夫专业教育或高尔夫课程教学的学校至少已经达到83所。其中,本科院校31所,专科院校25所,中等学校27所。在已经开设高尔夫专业教育的83所学校中,高等院校达到56所,占总数的67.5%,中等学校占32.5%,标志我国高尔夫专业人才培养正朝着高学历的方向发展。 在深圳的高尔夫圈子里,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为深圳乃至全国高尔夫发展贡献了大量的人才。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是百年名校暨南大学在深圳的办学窗口,学院座落于华侨城。其旅游管理专业两次通过了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的评审,成为世界旅游组织(WTO)的26个成员之一,也是国内第一家获得该组织认证的大学旅游教育机构。2005年6月,成为广东省通过的唯一的旅游管理名牌专业。在学院开办高尔夫专业的十个年头里,聘请高尔夫行业知名人士、专家成立了高尔夫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深圳高尔夫球场、深圳名商高尔夫俱乐部、华侨城高尔夫俱乐部等知名球场为教学实习基地。由在校学生自主策划组织的“旅游学院杯”等高尔夫赛事,受到业界好评;每年获得高尔夫国家A级裁判资格的人数比例占全国30%以上,2010年,达到50%;在校学生每年都会受邀服务于深圳高尔夫顶级赛事,广受赞誉;历届优秀毕业生都活跃在全国各地球场、大型高尔夫赛事公司及高尔夫用品等高尔夫企业工作。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高尔夫专门人才高等办学机构,在高尔夫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技能与资格培训、中外联合办学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公认为中国高尔夫高等教育 的旗帜,培养出的历届本专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为100%,其中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国高尔夫产业的中间力量。 继续加强对高尔夫教育的重视,避免产业断层,培育本土高尔夫行业发展所需人才,积极吸纳海内外优秀人士,推动深圳高尔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高尔夫之乡”的长远之道。 5、 营造高尔夫文化 说起高尔夫文化,不得不说起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球场能比圣安德鲁斯的老球场更为接近高尔夫的历史。圣安德鲁斯是高尔夫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是英国R&A所倡导的高尔夫文化。那里的人不管是清洁工还是老板都打球。美国人奥利弗-霍洛维茨在个人回忆录《在圣安德鲁斯的美国球童》中说道:“这里对高尔夫纯粹的热爱是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在这里的140个球童,无论年纪如何,他们都深爱着高尔夫,他们都曾做过成为职业高尔夫球手的梦。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职业这个最美的梦想,所以成为球童或许是第二好的梦想了,这样至少能让高尔夫充满自己的生活,以高尔夫当作生活,以高尔夫为工作,和自己好朋友谈论高尔夫。”这种全民高尔夫生活,也是“高尔夫之乡”的梦寐以求。 深圳作为一个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深圳文化。深圳特区文化的重要特色是兼容并蓄,敢于天下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速度快,敢于实践,与外来文化相融合。这种开放、现代的文化氛围推动人们接受健康文明的高尔夫运动及认识到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区高尔夫人群市场及相关行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前景。要做大“高尔夫蛋糕”,也要让更多人分享。只有更多的民众以各种平易近人的方式接触到高尔夫,才会给“高尔夫人口”的扩张带来更多的新鲜力量,才会让整个社会的高尔夫兴趣更加浓厚,提高市民的高尔夫素质,使小众的高球运动“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圳打造“高尔夫之乡”,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只要上下同心,前景可期也! (文/戴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