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下了几天的雨,让云南的高尔夫球场进入相对淡季,也让陈坤等人的生意变得冷清了许多。陈坤并非高尔夫球场的经营者,而是在离春城湖畔高尔夫球场大概4公里多的地方,和老婆共同经营着一个二手球摊。准确地说,这个球摊只能算一块写着“出售二手高尔夫球”字样的牌子,但这一类的牌子在通往昆明各个高尔夫球场道路上,随处可见。 球摊虽小,陈坤却已在二手球市场摸爬滚打了十个年头,成为云南地区业内公认的二手高尔夫球市场老大。其间,见证了一些大事,比如高尔夫球场的层出不穷、生意拓展至全省乃至海南和广东,在成为云南二手球市场上的老大后正在盘算着如何急流勇退。在一个多小时的个人经历讲述中,陈坤的悲喜曲线亦大致勾勒出二手球市场的起伏轨迹。 结缘:从割草工到陈老板 如今被业内称为“高尔夫二手球老大”的陈坤,在1998年之前的生活和昆明城郊的农民们并无二致,农家出身,务农为生。1998年是个转折点。 当年,坐落于汤池镇阳宗海边的昆明春城湖畔高尔夫球会正式运营,居住在汤池镇后所村的陈坤和几个邻居认为有了一个新的工作机会,一起应聘成为球会里的割草工,在球会工作的日子里让他有了更多接触二手球的机会。“当时在球场里工作,一起工作的人都经常会捡到球手打到水里或是草丛里的球,然后通过各自的渠道将球销售出去。”陈坤回忆,捡球卖,在当时被球会里的工作人员看作是额外福利。但陈坤发现这个买卖“一直是同事们的单打独斗”,久而久之,大家手里的球多了,却缺少一个人将大家手里的球集中起来。“我就寻思着能不能做点儿啥,将这个买卖做大。”提及当年的灵机一动,老陈的语气中有那么点沾沾自喜。 就是这样一个想法,2000年,陈坤开始专业收购、销售二手球。“这是一个先有销售再有需求的市场,我们卖的多了才有人开始买二手球,毕竟比新球便宜很多嘛。”有了奔头的陈坤把全家人拉进了他的二手球事业中,父母负责清洗回收来的球,他和老婆主要做采购和销售。 随后,云南的高尔夫球场争相建设、开业,新球场的新球多但是客人少,便将其新球补给老球场。陈坤的二手球模式也开始有了转变。从将春城湖畔附近的二手球再卖给来此打球的人,扩展到后来乡村高尔夫球会的会员也会找他买球。逐渐忙不过来了的陈坤顺理成章地开始在各个球会附近安插“小弟”。“我不直接去球会附近散收了,找了一些人做。”他告诉记者,如今,给他供球的人可多了,几乎省内所有的高尔夫球会附近都有1~2人在帮他收球,因此,货源充足。但不同的球场,可能运输成本不同,而收购价格也有一些差异。“大理和丽江收上来的球价格要低些,毕竟我还要出运费,滇高、万达同样的球就能多给一角钱。” 几年做下来,陈坤的客源也从最初的散客扩大至各球会及专卖店,零售出身的他将主营业务改成了批发。据他介绍,从二手高尔夫球的消费用量上来看,“二手球的销售,一般6月到10月是销售旺季,但也不一定,因为球会的用量较均衡,一般1—2个月就会进一次球,每次进的量也不小。”而且,他也成为了云南二手高尔夫球市场上的“陈老板”。昆明乡村高尔夫俱乐部附近的和乐高尔夫老板潘方银半开玩笑地说:“没法跟陈老板比,他的量最大,我们都经常从他那里调球卖。” (未完待续) 记者 刘春菊 姚诚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