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台湾岛内高尔夫球具代工业快速起步发展,当时的业界清一色以居地缘关系的日本品牌为客户群,从球头、球杆、磨光、铸造等产业链分布在高屏地区,大大小小有上百家。 身为姻亲的林森池、郑正贤等人集资成立的大宇公司,在台湾高尔夫球业界是龙头老大。因制程及新创事业管理作业考虑,随后相继设立大明、大安、寰安等子公司,包括大明专攻球杆生产,大安制造球头,寰安则进行组装作业。 郑正贤大儿子郑锡坤自台大机械系毕业,并美国Vanderbit大学取得工程管理硕士后,1975年返台进入大宇,由基层的业务做起,一步一步爬升至总裁。 随着时空演变,明安各关系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很大的差异,大明凭借着大宇在业界的声望,制作碳纤维球杆几乎是独门生意,利润很高。反观大安则因至大陆投资设厂的磨合,相对就较辛苦,郑锡坤着眼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与生存,着手推动企业整合。 在关系企业各厂成员间,间观念仍会有歧异,最后在团体利益为共同想法的理想下,才顺利完成合并,并在1987年,以大明(随后改名为明安)为续存公司,并下大安、寰安,开创了明安营运大放异彩的契机。 出货迅速 冲高接单量 台商先进的生产管理思维加上大陆配合度高的大量劳工,让台厂凭借着弹性化生产、低价格、快速满足客需等种种优势快速崛起,使得制造基地在美国及墨西哥的美国高尔夫球具厂商深感无法与台湾厂商竞争,Callaway、TaylorMade等品牌大厂亦积极在亚洲地区找寻代工厂。 在此同时,对市场敏锐度极高的郑锡坤,立即在美国设立据点,而透过信息的收集,郑锡坤发现,当时第二大品牌厂商TaylorMade在职业选手的使用率特别高,因此积极与该品牌建立合作关系。 郑锡坤研拟出「One Stop Shopping」(一站购足服务)想法。早期欧、美、日品牌大厂必须自己四处买球头、球杆等各部位,再自行组装,因此,郑锡坤心想,明安能做杆头、球杆,何不帮客户全部打理,组装成品直接输出。 就当时制造商的观点来看,杆头与杆身是完全不同的制程,更重要要的产品本身的价格差异颇大,而事后证明产品越接近客户,机会相对就越高。其竞争同业如复盛、大田等,随后也陆续跨入制杆与组杆业务。 从经验来看,OEM代工模式很快的就会走向杀价竞争,但如果以供应链模式经营,串起上游材料、制造到成品运送整个流程,不但可增加成本下降空间,还可增加彼此的营运效率,对大家都有利。 在这样的构想下,明安的Lead Time(从下单至出货时间)由早期的45天降至目前的21天,提高了客户的营运弹性,同时大大的降低了客户的存货成本。并获得TaylorMade的高度认同,随着合作伙伴快速抢市,为明安业绩大幅成长种下新动能。 除美国品牌客户有斩获外,在球杆方面,郑锡坤并成功拉进了知名的FUJIKURA。 当时,该品牌原本自己设工厂运作,但明安以同等的生产成本价码接单,结果赢得青睐,使得明安原本一年制造100万枝球杆的规模,没有几年即暴增至500万枝。 不过,明安生产曾一度出现瓶颈,90年代的台湾劳工意识开始抬头,各地罢工抗议等劳资冲突事件时有所闻,明安虽然没有遇到这些问题,但铸造高噪音、多粉尘的工作环境,造成工人不易找的事实,却也困扰着明安;1993年明安评估产业环境与外在挑战后,决定到大陆东莞设厂,却也扩大获利空间。特别是1999年至2005年期间,每年营收成长率都超过30%以上。 大陆经济起飞后,2004年缺电的问题出现、物价开始波动,明安预期未来工资将会大幅上涨,加上2003年珠三角一带又发生SARS疫情,基于风险考虑,展开赴东南亚设新厂评估,最后选择落脚越南的福懋兴业工业区。 自创品牌 打响MIT旗号 为延伸高尔夫球具代工触角,明安与TaylorMade协商,取得技术支持,在2006年正式投资明扬国际,并以3亿多元并购同业锦祥公司,跨入高尔夫球代工。 明扬去年刚把位于高雄大树的旧厂迁至屏东加工区,进行扩厂,现阶段产能达1,000万打,为全台最大,并向各大品牌邀单,现在已是TaylorMade、Callaway及Mizuno等主力代工厂。 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一直是明安的发展命脉,除高尔夫球杆外,1990年即与工研院共同开发碳纤维一体成型自行车架,为国内先驱厂商之一,凭借此一优势,2006年更进一步赴大陆常熟设厂,以扩大生产规模。 惟因当地人工技术不成熟,导致接单不如预期;对此,明安重新思考定位后,把生产线迁回台湾,并以台湾制造(MIT)再次出发,今年自创「霸王鲸」品牌,欲开辟新一片天地。 在此同时,明安努力研发碳纤维的其他运用领域,例如开发出汽车内装、航天内装、气瓶等替代产品。近二、三年来,更切入3C产品市场,成功取得订单,以对营运的贡献度来看,由一年10亿营收攀升至逾20亿元,成长一倍以上。 明安目前也开发出NB机壳、手机壳及内构件等产品,迎合发展趋势,时机一成熟,可望展现强劲爆发力道。 2009年是明安新里程的一年,为扩大高尔夫球具代工版图,并购为第二大品牌Callaway代工的香港富国,使其营运规模大跃进,自2010年起,年营收正式加入百亿元俱乐部。 郑锡坤强调,明安一路走来,坚持做正确的事,像早期的关系企业合并、发展碳纤维事业,仍至于每年编列3%的营收做为研发经费,进行技术扎根,以及领先同业,全面导入国外的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等,未来将继续坚持走对的路,让明安再添新页。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