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多少球友尝过“HOLE IN ONE”的滋味,似乎神奇又神秘的一杆进洞。就我的体验最好别打。不是得便宜卖乖,说真的,哪怕让小球停到离洞口还差半公分,也别要它一下子滚进去。 自从开始摸杆儿算起,我已经打过三次这玩意儿了。第一次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国内的球场还少,打球的人也不多,人们还没把“HOLE IN ONE”当回事。那是在一个山地球场的炮台果岭,高高的陡坡看不到洞口。为了避开左侧的沙池,我瞄准果岭右侧,岂料这一杆打得很歪,上得果岭小球无影无踪。我和球童本能地去沙池、长草、树丛找过一溜够,直到完全泄了气,临上车前球童顺便向洞口望了一眼,才发现小球在洞里。可以想象,当时高兴归高兴,但自己心里门儿清,这不算本事。 第二次是2001年,距今整十年。在一个湖滨球场,160多码,果岭左侧是斜坡,右侧是深邃的沟壑。我对准旗杆打去,这一杆也打歪了,小球落在左侧的斜坡上,眼看它沿着一条长长的弧线滚进洞里。这次我得到一张球场颁发的证书,还收到去塞班岛旅游的免费邀请函。 仔细看看机票和酒店费用都是赌场送的,便把证书摆在自家书架上,把邀请函扔进了垃圾桶。当时想,这也不叫本事,多少算点运气。 此后十年发生的变化是保险公司在推销“一杆进洞”的新险种,乍听令人有点纳闷儿。众所周知,买保险对应着灾难。一杆进洞本来是件喜事,怎么变成不安全、不划算、不塌实而需要去买保险的“灾难”呢?但这玩意儿确实变得火爆起来,听说谁要打了这玩意儿得犒赏三军,大宴宾朋,礼拜四方,犹如一场“HOLE IN ONE”的图腾盛事,也难怪保险公司要打起诸位的主意,想从球友们身上赚一把。 不料最近又一次歪打正着。这次是2011年12月,我参加一场业余对抗赛。在一个以丹霞地貌为背景的三杆洞,只顾得欣赏漂亮的风光,未假思索地把杆一挥,误把小球打进洞里。同组球友当即善意地提醒:“你身上带了多少钱?”我顿时有点发窘,此话让我意识到,这玩意儿是得凭资金实力的。开赛前主办方宣布说,这次比赛由大会统一支付小费,因此我身上带的现金不多,那是为了打球途中倘若肚子饿了,去小卖部买点茶叶蛋、三明治或矿泉水之类的。我赶快将口袋里的钱一把掏出,先向同组的四位球童每人奉献一张钞票。过一会儿,验证人员开车到场,自然继续奉献。又过一会儿,热情来送姜茶的的人到场,我因忙着比赛而有所怠慢,怕被责备,事后只好请球童代为转送。一面掏钱一面暗中责怪自己的不周:在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当中,我怎么没想到要打一杆进洞呀?不但这次没想,换了谁下场前也没想过啊!估计此地方圆几里之内是不会有柜员机的,如果打电话让人送钱到现场估计得两小时,不光耽误工夫,还疑似冒充大尾巴狼,一时间搞得心绪不宁。赛后回到餐厅,在餐桌前落座,才知道这回欠的人情可大了。同桌球友告诉我,按照本地规矩,光是给随身球童的小费最少得一万元,再加上请客、派钱、礼敬周到,我可欠了大帐,立即羞愧得无地自容。 在散会的路上静心想想,恍然觉得这里有点逻辑问题。如我这般二把刀的业余球手,打一杆进洞必需得有两个条件。主观条件是业余挥杆动作一定不稳定,容易打歪;客观条件是全世界的果岭一定不平,打歪才能进洞。如果有本事,次次都叫小球停在旗杆附近,那才叫真的牛!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