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进入中国的时间已经不短了,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然而,高尔夫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路非议不断。被误解为“附庸风雅的行为”“绿色鸦片”。但事实上,这只是误解,这只是被一些不了解高尔夫的人误认为而已。事实上高尔夫可以让人更好的体会人生体味生活,让人懂得做人的道理。 误读一:为谈生意 对于职业球手而言,高尔夫意味着高额奖金。而对于商人、企业家、官员,这些高尔夫运动的主力军而言,它的意义却非常丰富。休闲、沟通、交际、谈判…… 在欧美国家高尔夫与生意几乎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如今在中国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球场上打上4个小时,提供了非常私隐但是舒适的交际环境,你很难找到一个更加适合谈生意的地方了。试想一下跟客户在18洞之后一起举杯的情景,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巩固你们之间的关系呢? 于是,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去高尔夫球场主要的目的就是谈生意,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行为,或者就跟请客吃饭没有太大区别。 其实,打高尔夫球只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手段,如何运用,怎么运用,还要因人而异,高尔夫球是阳光运动,它本身没有错。事实上,很多人确实是因为要谈生意才进入球场的,但到最后大部分人都真正爱上了这项运动。 误读二:贵族运动 对于外界大众而言,高尔夫是与财富、身份密不可分,是有钱人的游戏,是富人的运动。不可否认,目前中国打高尔夫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成功人士。 因为高尔夫的高昂花费,从经济上考量,很多人望而却步。所以在中国这项运动“理所当然”与富豪、精英之类的高层阶级画上等号,并冠以“贵族运动”的称谓。 作为阳光运动的高尔夫,在中国被看作“贵族运动”是有一定原因的。造成这个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公众缺乏正确的认识,此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第一,国内的球场太少,供求出现矛盾。第二,国家对高尔夫球场征收的税收,没有按照5%的体育行业税,而是和娱乐业一样为23%,造成了部分球场消费过高。第三,高尔夫球场类型不健全。比如,在美国有一半的球场属于公众球场,大概15美金(100元人民币左右)就能打一场,非常便宜。在国内,公众球场却寥寥无几。 实际上,在国内打一场高尔夫球的花费也并不如传言中那么高。比如在内地某些球场,如果成为球场或练习场的会员,那么每次下场的费用也就是120元左右,再加上50元~100元的球童费,一场球下来也就是200元。如果是在练习场,30元就能打一筐球,已经足够打得人手软了。 再比如在深圳有个别球场打一场球也只需要花费300元钱,时间约为5个小时。平均每小时的花费,与打羽毛球、乒乓球的花费也差不多。 甚至可以说打高尔夫球的价格也不是最贵的,作为中国全明星队成员的导演何平就说:“对于外界,对高尔夫球有很大的误解,比如说贵,其实,网球比高尔夫更贵,在球场租金、装备消耗上都高于高尔夫。”这一观点还得到了全明星队中的一位网球国家队教练的认可。 所以说,要是大家都去亲身体验一下,也就不会在花费上把它当成“贵族运动”了。 误读三:精英标签 众所周知,在国外高尔夫是一项很普及的体育项目,其本质是平民化、大众化的运动。但是当高尔夫进入中国之后,随着高尔夫越来越流行,各大高校、中小学先后开设高尔夫课程,高尔夫在中国的误读正在逐步加深,并被贴上“精英化”标签。 2006年10月16日,厦门大学校长曾对媒体表示:“为培养精英人才,将高尔夫球课列为法学、管理、经济和软件学院的必修课。”此话一出立刻激起千层浪,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争议。有声音认为,这个项目“太精英”了,这完全是一种社会浮躁风气的表现,让极少数家境富裕的学生在跨出校门之前就早早沾染上拜金的不良思想。 对于教育者而言,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教育事业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相信厦大也心怀此理念。正如美联社在报道此事时称,“厦门大学此举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找到更好的工作,在商业社会中更好地与客户沟通。” 将培养高尔夫人才贴上“精英化”标签,是社会的误读。如果说精英化是必需,那么,大众化应该是必然。精英要在大众的基础上提高,大众化的同时必须考虑培养精英。比如任何体育项目,只有参与大众化了,其整体竞技水平才可能提高,才会出精英,然后,在精英的指导下更好地普及、大众化。 近年来,高尔夫大众化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某运动科技公司抛出99元可打高尔夫的市场诱饵,到某高尔夫机构以“推动中国高尔夫的大众化”为己任,再到越来越多的球场抛弃会员制,一个显明的信号是:高尔夫的大众化已成主流趋势。 因此,当高尔夫球运动在国内实现平民化、大众化之后,就没有人拿“精英化”说事了。 误读四:破坏环境 对环境是好是坏,是否浪费了空间,那些土地是否可以用到其他事情上面?在流行低碳的如今,每当我们谈论高尔夫的时候,这些都是讨论的主题。不少人认为高尔夫球场占地广,占用粮田,破坏耕地,而且高尔夫球场耗水量大,再加上每年喷洒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的农药高达50多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高尔夫对环境到底是破坏了还是改善了呢?小编认为是改善了环境,原因是我们用同样的土地做的很多事情都会破坏环境。而高尔夫球场设计师在设计球场时都是尽力追求自然,由于当地政府的湿地保护法规、林木保护法规、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事实上我国80%的球场都是建在河滩地、海滩地、荒坡、荒山、荒地、疏林地、绿化带、废弃鱼塘上,甚至还有建在臭水沟和垃圾场的;其余20%的球场中极少部分用地涉及低产农田和果园。至于农药,如果使用妥当,杀虫剂和肥料并不会大量渗入地下水层,小量的渗入并无多大影响。 误读五:腐败温床 高尔夫自进入中国就一路非议不断。经历过球场用地禁令风波、高校风波的中国高尔夫受到的争议仍然不断,矛头甚至曾直指在球场上挥杆的公职人员的腐败问题。 事件起因是,2007年始,一篇题为《政协委员建议从高球会员中查腐败》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被传开,信息称,江苏省某政协委员向该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反腐倡廉应加强监管公务员中的高尔夫球运动会员。消息一出,曾一度引起各方注意。 其实,政协委员建议从高球会员中查腐败,这是对高尔夫运动的不了解不熟悉的反应,甚至是一种对高尔夫的误读,也是不明智之举。高尔夫球是一种高尚的娱乐活动,它本身没有错。这样做弊大于利,只会加重误解,丑化高尔夫的形象与本质,阻碍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在高尔夫所有文化内涵当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自律。在大多数情况下,打球者是在无裁判的情况下打球。因此,要保证按公正的标准打球,就要求球手要有自律精神。其实,在很多生活境况中(不仅仅是打球),每个人都首先是自我的裁判,因为公正的标准首先是在心中。这跟中国人的君子慎独的自律精神是一致的。 高尔夫运动精神提倡人与环境的和谐,它是结合自然环境中清新的空气、连绵的绿地、贴近自然的运动等特性发展起来的。在全民共同构建与谐社会,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高尔夫这种以自律、公平、健康为理念的休闲运动对构建和谐社会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