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开春后,都是一个学高尔夫球的高峰期,有学生迫不及待打电话来预约上课,我介绍一位新来的资深教练给他,这位学生问:他能打几杆?我暗想,又碰到一位高尔夫的“小学生”。 新来的资深教练近六十岁,年轻时考上PGA职业教练,五十岁后还参加过几场PGA长青组职业赛,我只能说,他有单差点的底子,至于被问到现在能打几杆?听起来是个很低级的问题。或许在中国,大家对高尔夫的联想就是杆数。 高尔夫先进国家,球友之间打探的是差点,而不是杆数,差点是一段时间打球所产生的平均值,它跟球场、球洞难易度,上、下坡度都有关,讲的更准确一点,还跟球手的心、体、技状况有一定程度关系。而杆数呢? 只是小学生的问题,1加2加3加4加5加6...,只要不加错,七十几、八十、九十...的杆数就出现,这不就是小学生的算数问题吗? 我有位四十年球龄的日本朋友,他跟我说过一则真实的故事:有回他和台湾朋友打球,18洞结束后,台湾球友小胜,在第十九洞餐厅,台湾人一直炫耀他的杆数,而这位日本人则说了一个故事给他听:在球场里,只讨论杆数的是小学生,能细看球道、景观的是中学生,能欣赏天空云彩、飞鸟的是高中生,如果还能谈笑风声的是大学生,语毕,这位台湾人脸红脖子粗着。 1997年在上海、北京考察教学市场,墙壁上挂着教练介绍,看到“本人最低杆数”,当时同行的澳大利亚教练透过翻译后,大家都觉得好笑,好笑的利于理由是,教练没有正规的教育认证,而最低杆数又没注明球场或比赛名,好像没意义。 但这样的现象至今在中国大陆没有太多改变。 我还没把这位“小学生”问“他能打几杆?”的问题去告诉那位资深教练,我猜想,那位资深教练会说:找个“小学生教练”去教他就好了。 在开春的时候,听到此类“小学生”高尔夫故事,感觉有点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