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和国家发改革委、旅游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对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城市水源地的观光农业等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发展的旅游项目,应严格禁止或限制发放贷款。对于可能借旅游项目名义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应从严审查。明确指出对高尔夫球场、大型主题公园、城市水源地的观光农业等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发展的旅游项目,应严格禁止或限制发放贷款。
一位从事旅游地产开发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自去年来,由于限购、限售、限融资等楼市调控政策的密集发力,导致住宅市场持续低迷,继而促使而众多房企转战二三线市场,加速推动旅游度假地产项目;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也把旅游地产作为启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给予了颇多的优惠政策,也吸引了一些房企进军旅游地产。但有些房企目的并非开发旅游,有些房企打着“旅游”名义修建高尔夫球场,或建楼盘、卖别墅,并不真正的健全配套旅游设施。一拥而上的旅游地产热,导致了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浪费,必然需要遏制。
借旅游地产开发圈地
从当前土地供应来看,在城市范围内针对土地征用的政策和限制已经很多了,但是到边缘地区,房地产开发特别是旅游地产开发,很多都存在着打“擦边球”的概念。据了解,有关旅游地产项目建设高尔夫、别墅项目现象在二三线城市普遍存在。而大部分未经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审批的高尔夫球场基本都是以偷换概念的形式,打着体育公园、生态园、休闲园、绿化项目等旗号建设的。
其实,早从2004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此后国家陆续下达了近10个针对高尔夫球场建设的禁令。但是从禁令下发至今,各地新建高尔夫球场的举动仍屡禁不止,几年间全国各地兴建的高尔夫球场超过400余家。
去年4月,发改委等十一部委联合下发“特急”文件,要求各地开展高球场清理整治工作。“特急”文件指出,近期一些地方无视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和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占用大量耕地和林地资源,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并要求在6月底前,将违规球场清理情况汇总上报。但这一整治工作的处理结果至今未公开。
去年8月,曾有媒体报道称,国家发改委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自8月5日起暂停新的主题公园建设,禁令针对的是预计投资在5亿元人民币(合7800万美元)以上或占地面积在20公顷以上的项目。该禁令针对的是已获批但尚未动工建设的项目,已经于2011年4月开工的上海迪斯尼乐园并未受到影响。
目前全国唯一放开了高尔夫球场建设的地区是海南省,由于考虑到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及高尔夫运动将加入2016年奥运会,在2010年国家允许海南“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建设高尔夫球场。
有专家表示,旅游地产项目拿地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开发商很聪明,跟政府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先圈地搞旅游,之后慢慢再开发地产。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将品牌打出来之后地产升值空间会越来越大。
旅游地产需回归理性
据了解,2003年万达和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协议,计划在5000余亩滇池岸边打造大型旅游度假项目,规划中包括大型游乐园、湖滨高尔夫球场、旅游风情小镇、产权式度假公寓、连排别墅、独立别墅等。
然而,住宅项目开发至第六期,其主题公园却迟迟未开工。最终,昆明市政府于2007年从万达手中收回闲置已久的旅游项目土地。
近年来,地产商正在全面进入旅游业,旅游+地产有可能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之一。旅游业需要前期长期的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如果旅游资源不具有稀缺性,那么它的投资风险则更大。与地产的有机结合,便能一定程度上平衡风险。另一方面,旅游与地产之间的结合,有助于休闲旅游向度假旅游的转型。
有专家认为,地产商习惯性地采用大进大出、快进快出、急功近利的方式,他们只求把楼卖了,然而度假旅游走的是多次消费的路,需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最好的资源被地产商拿去建楼出售,那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它应该作为公共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不是被圈地成为房地产商赚取短期暴利的工具。旅游地产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并不是造个景、建个楼盘来卖就行了,地产商应该抱的是“十年磨一剑”的心态,而不是像商业住宅地产那样的运作思维。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此前表示,国外旅游地产和国内旅游地产的套路不一样。国外旅游地产更注重酒店类和高端住宅,而国内反倒是开发了另一类旅游地产,就是以一个大的旅游区、生态城等模式为主题,并伴有大量大型居住区的住宅地产和部分酒店类等商业地产。与过去的纯住宅地产或者纯商业地产相比,就相当于若干个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形成了产业组合的一个开发模式。实际上,旅游地产就是旅游综合体或者文化综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