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在华从业多年的外籍高尔夫人士向笔者倒苦水:国内一些业主在建造球场时,只关注设计师是否大牌,很少考虑球场的寿命,由此产生了建造标准缩水、养护难度增加等问题,最严重者,甚至导致球场新修不久便要面临大规模翻修和改造。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设计师的神来之笔需要球手们慢慢地品味,倘若业主在建造和养护方面的支持不给力,球场短命,再优秀的设计也会黯然失色。 重设计、轻建造的情况在国内高尔夫业内比较普遍。一位北方资深球场建造专家告诉笔者,一个18洞球场,最快可以在半年之内建完,这个速度比国外球场快多了,至于球场的寿命和质量,只有当事人心里最清楚。这种现象往往可以归因于业主追逐短期效益。中国球场的盈利模式无非两种:一靠卖地产,二靠卖会员证。靠打球消费来盈利几乎是天方夜谭。无论是卖地产还是卖会员证,都能有大额收入,而且是“一锤子”买卖,开发商需要依靠这两样东西快速回笼资金,以偿还前期的欠款或支撑后期的再投资。既然如此,让潜在消费者在最短时间里做出决定是业主希望看到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重设计、轻建造”的行为,一切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释。首先,建造投入的可伸缩性很大,同样面积的球场,两亿元可以建成,花2000万元也可以建成,因为很多钱要花在打球者“看不见”的地方,比如坪床、排灌水、机械设备等,投入的“弹性空间”很大。而与此同时,一个金牌设计师的签名可以很便捷地成为球会推广销售的噱头。其次,从2004年至今,除海南省外,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一直处在各级政府的严密监控之下,风险、隐患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球场开发商们。在这种环境下,“关键时刻能全身而退”等快进快出的想法挥之不去。因此,他们中的一些人并没有指望自己的球场可以经营很多年。 今年春季在北京举办的高尔夫博览会上,外来设计公司的参会热情极为高涨,参展数量突破纪录。一位澳大利亚设计公司的工作人员曾经告诉笔者,中国高尔夫产业还很年轻,但要想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话语权,除了好的设计师,还需要时间的沉淀。 好球场的确需要时间的沉淀。今年8月评出的“世界百大球场”,经营时间基本都在50年以上,上百年的球场比比皆是。这些球场无不拥有知名设计师的设计、良好的建造基础和养护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它们都经历多年风霜的考验。 一个真正一流的球场,是需要用时间来检验的。 作者:周昆 |